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-
即俗而真,转麤为妙。有大功能,堪具此用。即功即德,献圣献凡。充满虚空,皆成如意。恩沾沙界,和南圣众。
【译】:于事相上敬献供养而行礼如仪(随顺世法而「即俗」);然理体上,一心三谛圆融而周遍法界(不离当体一心而「俗体本真」);这就是「即俗而真」。故能转一切粗陋鄙俗而成微妙精细。其有如此殊胜之大功能,足堪圆具一切之妙用!谨以此成就圆融无尽殊胜之功德,上奉四圣、下献六凡,平等一如。故能周遍充足尽满虚空,皆成胜妙如意宝。平等普度之宏恩,均沾周遍恒沙界。稽首敬礼诸圣众。
【注:即俗而真】①《止观辅行传弘决》:「释中云即俗而真等者。…非真证故名为俗,即此俗体性本是真,故云即俗而真。所感果报是界外俗。俗由真证,证体起用,用即是俗,故云即真而俗。」(T46n1912_p0158b07)②《妙法莲华经玄义》:「幻有空二谛者。斥前意也。何者?实有时无真,灭有时无俗,二谛义不成。若明幻有者,幻有是俗,幻有不可得,即俗而真。大品云:即色是空,即空是色。空色相即,二谛义成。是名幻有无二谛也。」(T33n1716_p0702c27)③《大日经义释》:「复次,世尊以未来世众生钝根,故迷于二谛,不知即俗而真。」(X23n0438_p0348b06)
【注:如意】①称心而如人心之所意愿。 ②《大智度论》:「摩尼宝珠,… 是何等宝?答曰:… 此宝珠名如意,无有定色,清彻轻妙,四天下物,皆悉照现。… 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,衣服、饮食,随意所欲,尽能与之;亦能除诸衰恼病苦等。」(T25n1509_p0478a20) ③《释氏要览》:「如意 梵云阿那律,秦言如意。…如人之意,故名如意。」(T54n2127_p0279b28)
-【○ 佛慈广大赞】-
佛慈广大。感应无差。寂光三昧徧河沙。愿不离伽耶。降福斋家。金地涌莲花。
南无登云路菩萨摩诃萨 (三称)
【译】:我佛慈悲,救济众生,功德广大无量无边!众生心感,佛必妙应,如月映水丝毫无差。法身寂灭光明如如不动,寂光三昧尽遍恒沙法界。惟愿不离当处而遍一切处,垂降福祉加被斋家,庄严金地涌现殊胜妙莲花。
【注:寂光三昧】①「寂光」,寂谓真理之寂静,光谓真智之光照,即理智之二德也。又即于寂理而光照,谓之寂光。大日经疏一曰:「尔时行人为此寂光所照,无量智见自然开发,如莲华敷。」【又】台家四土中之常寂光土云寂光。(佛学大辞典) 《长目电禅师语录》:「寂光三昧遍河沙。凡圣含灵共我家。一念不生全体现。六根纔动被云遮。」(J37nB391_p0554b03) ②《阿弥陀经直解正行》:「一经之义,俱以阿弥陀佛寂光三昧,晓了世人,而示圣号万德洪名,其义深广,应为阐扬显德。尔时佛放身光、德光、戒光、定光、肉髻光、智慧光、三昧光、接引光,一切无量无尽光,普照十方无量世界,一切国土,一切时中,念佛众生,无不晓了,胜于日月。百千万亿倍光明耳。以至幽冥界中,内外明彻,莫能隔碍。是个阿弥陀佛,福慧具足,事理圆融。如水中浩月,湛然明洁。思之又思,思无所思,情断意绝,剩个活活泼泼的样子,是名曰佛。审此理,何分彼佛此佛耶?何有人境耶?何有净土耶?何有禅耶?今人若能打破此关,即亲承亲证,弥陀即自性,自性即弥陀。」(X22n0434_p0924b15) ③《长目电禅师语录》:「寂光三昧遍河沙。凡圣含灵共我家。一念不生全体现。六根纔动被云遮。断除烦恼重增病。趣向真如亦是邪。随分世缘无罣碍。涅盘生死等空华。张拙秀才恁么道美则美矣犹有俗气在…」(J37nB391_p0554b03)
【注:不离伽耶】①伽耶始成:释迦佛于久远之过去实已成佛,然为示现教化世人,乃于印度伽耶城菩提树下开悟成佛,此系一种权假方便之化迹,称为伽耶始成。(佛光大辞典) ②赡养即寂光:赡养,为极乐世界之异名;寂光,即常寂光土,为佛所住之世界。于天台宗所立之四种国土中,赡养世界为最下之土,而寂光为最上之士;然就圆融无碍之道理而言,则四土无二无别,故四土中最下之赡养土即最上之寂光土,此称为「赡养即寂光」,与「娑婆即寂光」一语同义。法华文句记卷九下:「岂离伽耶别求常寂?非寂光外别有娑婆。」又止观义例卷上:「不知身土居乎一心,故知心体即常寂光;寂光诸土,无二无别。」(佛光大辞典) ③《法华经文句辅正记》:「此法身无生灭,众生见生灭也。… 伽耶四十年,长寿无量劫。不离伽耶有长寿,伽耶亦是无量劫也。… △意云法身非长短矣,长短斯非。」(X28n0593_p0782c14) ④《法华经文句格言》:「毗卢身土一也,一故俱遍而无方。三世古今亦一也,一故互入而无碍。惟其无碍故本迹虽殊,不思议一,亦理之然也。…则不动本土,示此迹居,虽今昔时异、见有不同,…本无二也。… 即伽耶是寂光,… 常在灵山,俨然一席,皆其理也。故曰岂离伽耶,别求常寂?非寂光外别有娑婆,得非其证乎?若夫即事而理,全本为迹,则同居与寂光无二,本门与今日何殊?本不思议一而已矣。」(X29n0598_p0612b01) ⑤《庐山莲宗宝鉴》:「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。身土毘卢不逾下凡之一念。智者云:岂离伽耶,别求常寂光土。 须知毘卢遮那遍一切处,善观心者,一切万法唯心本具耳。」(T47n1973_p0315b06)
归依佛。归依法。归依僧。归依佛法僧三宝已竟。上来修建。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,胜会道场。良宵圆满,炼疏化财。无限良因,恩沾沙界,和南圣众。
【译】:谨归依佛,归依法,归依僧。于今已经圆满归依佛、法、僧三宝竟。从上以来,恭诚修建「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」法事,于今夜良宵已功成圆满,谨並焚炼文疏及化财。,愿此殊胜因缘无有穷尽,恩泽普被恒沙界。稽首敬礼诸圣众。
-【◎ 奉送圣凡,齐返真境 】-
清夜向阑,胜筵将散。备行斋事,允协物怀。示多仪必有初终,揆盛礼当全迎送。
【译】:清寂的深夜将尽,殊胜的筵席将散。周备地举行大斋法事,确实符合济人利物之悲怀。示显隆重的仪式,既有开始则必终有结束;而隆盛的典礼,当然须尽心周全地迎来送往。
【注:向阑】将尽。
【注:允协】①确实符合。《尚书》:「非知之艰,行之惟艰。王忱不艰,允协于先王成德。」《尚书正义》释云:「言知之易,行之难;… 王心诚不以行之为难,则信合于先王成德。」②恰当。
【注:揆】①揣度、估量。 《说文解字》:「揆,度也。」 ②掌管、管理。
惟圣人尊居常寂,本絶去来。俾凡情彻悟真归,岂无方便。
资之法力,被以佛光。左提右挈,而尽空七趣之伦。前进后趋,而优入九莲之品。
既得生于乐国,即回念于尘寰。常如是起大悲心。极未来宏普度道。
【译】:如来圣者法身不动,尊居于解脱「常寂」之境,本无所谓去来往返;但为使妄情凡夫众生能彻悟究竟真实的归依处,难道没有权便的方法吗?
因此,仰无上法力的资助,承佛光普照的加被,提携济拔而挈举摄受,度尽七趣一切苦难的众生;普令羣灵相偕而前后相随,优越从容地入九品之莲而往生净土。
既得生极乐佛国净土,应即回心悯念尘世苦难众生而誓愿度。恒常如此生起大慈悲心,尽未来际永远宏扬「平等普度一切有情」之至道。
【注:常寂】①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,绝烦恼之相谓之寂。唯识述记:「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。」(佛学大辞典) ②常寂光土,即理性土也。常即法身,寂即解脱,光即般若。此以不迁不变名常,离有离无名寂,照俗照真名光。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。净名疏云:修于圆教愿行之因,因极果满,道成妙觉,居常寂光,是也。 (三藏法数)
【注:凡情】①指凡夫妄习情见。 ②凡人之心情也。 华严玄谈四曰:「极位所承凡情难挹。」 诸经要集序曰:「凡情闇短,器识昏迷。」 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彻悟】谓通彻觉悟生命之真谛。又作悟彻。禅林宝训顺朱卷一:「惟求大彻,若大彻悟的人,则神志调和,气息恬静,容貌恭谨,色相端庄。」 (佛光大辞典)
【注:真归】谓真实究竟之归处。《净土神珠》:「芭蕉虚质,非汝久期。莲华净土,是汝真归。」(X62n1198_p0626a06)
【注:优入】《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》:「【解】复次极乐最胜。不在上三土,而在同居。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,逊其殊特;下又可与此土较量。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,横超而度越。佛说苦乐,意在于此。 【钞】逊者,让也。十方佛土皆有同居,要让极乐同居殊胜奇特。下又可与此土较量其苦乐。优者,胜也。收机最广,故优入。下手最易,故从容。念念即佛,故横超。不落九界,故度越。佛说苦乐之意,正在同居厌苦求乐,舍染归净耳。」(X22n0430_p0847a03)
【注:九莲】①九品之莲台。 谓弥陀之净土也。 释门正统八曰:「修三福业,想象九莲。」 (佛学大辞典) ②九品莲台:谓九品往生之行者所乘坐之莲台。略称九莲。行者临命终之际,圣众即持莲台来迎,行者乘此莲台,花合到净土,到已花开,身相具足。行者之品位由上至下计有九种,从而莲台亦有九品之别。观无量寿经于此有详尽之叙述,其中,除中品下生于文中省略外,余由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依次为:金刚台、紫金台、金莲华、莲华台、七宝莲华、宝莲华、莲华、金莲华。 (佛光大辞典)
【注:尘寰】尘世间。
我佛如来,有奉送真言。谨当宣诵。
【译】:仰遵我佛如来有奉送真言,于兹恭谨宣诵:
唵。么讶啰。穆羯叉目。 (三徧)
续接 → 15《第十五 送圣法仪》注释浅译(03)
补增 【注:寂光三昧】
回复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