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日星期一

08《第八 为下堂说冥戒》注释浅译(15)

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

-【◎ 六道佛子登坛受座 】-
既禀律仪。斯为佛子。爰即六凡之质,获依三宝之光。一处倾诚,俱时作礼。大欣此遇,满慰兹怀。将肃入于道场。更密承于法力。
【译】:尔等六道群灵,既已圆满禀受奉持大乘律仪,即已成为正式佛子。因此故能即以六道凡夫的形质,而得亲依三宝的殊胜光明;谨于此庄严道场,以至诚恳切之心,同时恭敬礼拜三宝圣贤。能够值遇如此殊胜的机缘,实在是无比的庆幸与欣喜,也深深抚慰了一直以来蒙苦受难的悲怀。于今即将肃恭进入道场而登坛,故更再仰承秘密胜妙之法力以辅成。

我佛如来,有登坛真言,谨当宣诵。
【译】:仰遵我佛如来有登坛真言,于兹恭谨宣诵:

唵。弭补攞钵头摩。暮伽跛。啰縒啰。跛啰弭舍覩。矩噜噜。莎缚诃。 三徧

法界六道。一切羣灵。随筵真宰。受荐先亡。各各受戒已竟。斋主虔诚。参礼座席。
【译】:于今,法界六道一切群灵、随筵之真宰诸神、以及受荐超度之先灵亡眷等,各各均已受戒圆满,身心清净。斋主等谨虔诚参拜,并献座以恭请入席。

 主法斋主俱问讯出位。从下堂第一席,依次乃至十四席,一一送位上香问讯毕,仍各归本位。

【○ 白「献座文」 
芥子纳须弥之山。毫端现宝王之剎。是为不思议事。何关有取着心。
维兹普度之场。莫非妙严之境。不拨万象,岂外十虚。
维大众之善来,藉良缘而俱会。尊卑有序,遐迩无遗。
曲躬伛偻而趋,依位从容而坐。一念寂默,百虑销亡。请俟移时,当行修供。
【译】:以一至微之芥子,而能容纳极广的须弥大山;于极微细之白毫尖端,而能现庄严的佛国宝剎;凡此均为微妙不可思议之事,超越了大小差别的情见而融通无碍,这那里是用「分别取着心」所能体会的? (※ 小大无碍。)
  而今于此慈悲普度一切众生的道场,在在处处都是庄严殊胜的妙境。无须否定森罗万相之境,唯心本然,自然便能涵融十方虚空而无外。 (※ 空有互融。)
  诚敬迎请六道一切群灵众生,尔等如今来得正逢其时;藉此殊胜良缘而俱处一会,闻法受度。依照礼节而尊卑有序,排列井然;无论居于远方近处,均无任何疏忽遗漏。
  屈腰躬身而恭顺地来到坛场,依次从容入席而安然端坐;一念寂静默然,千百忧虑烦恼悉皆销亡。敬请稍候片刻,即当修设供养之法。
【注:芥子、须弥】须弥,原指古印度宇宙观中,位于一世界中央之须弥山,转喻为极大之意;芥子,原系芥菜之种子,其体积微小,故以之比喻极小之物。禅宗多以「须弥入芥子」一语来表示超越大小、高低、迷悟、生佛等差别见解,而达于大彻大悟、融通无碍之境界。 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不思议品:「唯应度者,乃见须弥入芥子中,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。」 于华严宗,则用来表示华严境界中不可思议的「法界之显露」,谓法界之体性广大不可思议,无所不包而大小无碍;故即使以须弥山(或三千大千世界整体宇宙)放入一芥子(或一毛孔)中,须弥山(或三千大千世界)不缩小,而芥子(或毛孔)亦不膨胀。此一「大小无碍」之思想,系佛教所特有之思想;而于各宗之中,华严宗尤强调之。(佛光大辞典) 《景德传灯录》(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):「江州刺史李渤问师曰:教中所言须弥纳芥子,渤即不疑。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谭否? 师曰:人传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? 李曰然。 师曰:摩顶至踵如椰子大,万卷书向何处着?李俛首而已。」(T51n2076_p0256b09) 《维摩经抄》:「今此维摩经即当第三法性宗所摄。由此经芥子纳须弥方丈容世界。皆表法性圆融无碍之义也。若能悟入此第三宗,则于佛法无所滞等论。诸佛说有有不妨空,诸佛说空空不妨有,故中论偈云:不生亦不灭,不常亦不断,不一亦不异,不来亦不去。能说是因缘,善灭诸戏论,我稽首礼佛,诸说中第一。」(T85n2773_p0423c28
【注:毫端现宝王剎】《圆觉经心镜》:「楞严中,富楼那,以生灭,难如来藏;云清净本然,云何忽生山河大地、与此金刚藏?疑众生本来成佛,何故复有无明同?如来答云:一切世界,始终生灭,若常住真心,自所证法,则无生无灭。故彼经云: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含如来藏。而如来藏,唯妙觉明,圆照法界。是故于中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;小中现大;大中现小;不动道场,遍十方界,身含十方无尽虗空,于一毫端,现宝王剎;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。灭尘合觉,故发真如,妙觉明性。而如来藏,本妙圆心,不生不灭,即斯之义。」(X10n0254_p0397b16
【注:宝王】佛陀之尊称也。佛以诸功德为庄严,故云宝王。楞严经三曰:「愿今得果成宝王,还度如是恒沙众。」往生论注上曰:「华严经宝王如来。」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有取着心】《注肇论疏》:「圣人以大悲大愿为因,众生善根为缘,故有应化心生。众生以无明为因,境界为缘故,有取着心生。若本觉为因,师教为缘,则有了悟心生。」(X54n0870_p0164a07) 取着,谓执取所对之法,贪着而不舍离。此乃凡夫之境界。凡夫视心外之对象为实有,又于己身执着有「我」、「我所」,此皆执于「我」而起之作用。以此取着而生贪欲,有贪欲则为生、老、病、死等一切烦恼所系缚而不得解脱。(佛光大辞典)
【注:不拨万象】者,绝也,除也,遣也。 《楞严经宗通》:「世尊前云,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,咸是妙明真心中物;已明明说破,何容更说。但于其中,拨万象则有非相;不拨万象则有是相;是非二相,最为微细;惟真见无上菩提妙净明体,方有出身之路。妙净明体,即菩萨自住三摩地也。住此定中,敻脱根尘;故见与见缘,俱不可得。… 证菩提者,不但所空,能亦空,故曰本无所有。能所俱空,此见及缘,当体寂灭,即是菩提妙净明体。」(X16n0318_p0776a17
【注:十虚】《法华经大意》:「转万物总是自己。即一心含摄十虚。」(X31n0609_p0479b24) 《法华经大意》:泯三世而无际,亦无无际。洞十虚而无方,亦无无方。」(X31n0609_p0514c13) 《贤首五教仪》:「又知心性本来周遍法界,含吐十虚,随诸缘起成一切法,亦如心住遍容无碍,以诸大小法相无非一法界心,是故于一小器出生一切饮食资具,佛宫殿中顿现众生居处屋宅。毛端容剎,尘里转轮,一多即入,广狭隐显,以知心法皆包遍故,即得一切周圆。」(X58n1024_p0676b16
【注:善来】梵语。音译作莎揭哆。为印度比丘欢迎来客所用之客套语,即「其来正好」之意。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客旧相遇条记载印度寺众之礼法,凡弟子门人等应先对来客说「莎揭哆」;客即答「窣莎揭哆」(梵,译作极善来)。(摘自「佛光大辞典」)
【注:伛偻】恭敬顺从的样子。 驼背、弯腰曲背的样子。
【注:移时】短暂的时间。犹言片刻,一会儿。

我佛如来,有相应坐位真言,谨当宣诵。
【译】:仰遵我佛如来,有相应坐位真言,于兹恭谨宣诵:


<->暮伽。 钵头摩。 逊娜<(/)*(/)> 。驮啰驮啰<*>。 漫拏<-+><*>

 主法想六道佛子,无量眷属,亲承法力,各得受座。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