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
第十三送判宣疏 ( P.473 ~ 475 )
( 主法拈香问讯已。唱清凉地菩萨三称 拈香问讯 )
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 (三称)
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(三徧)
( 接念 【大悲呪】 一徧 )
【 变食真言 】
南无萨嚩怛他誐多。嚩噜枳帝。唵。三婆啰。三婆啰。吽。 (三徧)
【 甘露水真言 】
南无苏噜婆耶。怛他誐跢耶。怛侄他。唵。苏噜。苏噜。钵啰苏噜。钵啰苏噜。娑婆诃。 (三徧)
【 普供养真言 】
唵誐誐曩。三婆嚩。嚩日啰斛。 (三徧)
-【◎ 奉请判官 】-
奉请天府功德司判官。
奉请中界功德司判官。
奉请地府功德司判官。
奉请上堂俵钱貌司判官。
【注】:本单元「送判宣疏」法事为:
①先奉请以上五位判官。
②继而宣读以下之「判疏」三则、「判牒」二则。
③并请五位判官将「判疏」、「判牒」分送各界。
④依《会本》(卷四 p.42~44)所述,即向「天府」、「中界」、「地府」,表达「修建水陆道场圆满功德」(p. 42), 且「合集功德,伏乞 主司照验收纳」(p. 43);并将「上堂」、「下堂」所奉具「钱楮疏貌彩缎座席等仪,敢冀神聪逐一处分送 献以成圆满功德」(p. 44)。
【注:俵】给与、分送。
-【◎ 宣判疏 】-
上来修建。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,胜会道场。良宵圆满。具有判文,谨当宣读。
【译】:上来恭诚修建「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」法事,于今良宵已告圆满。现有「判疏」三道、「判牒」两道,于兹恭谨宣读陈明。
( 宣「判疏、牒」共五张 )
( 念 【心经】 一徧 )
【 往生呪 】
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
南无阿弥多婆夜。哆他伽多夜。哆地夜他。阿弥利都婆毗。阿弥利哆。悉耽躭婆毗。阿弥唎哆。毗迦兰帝。阿弥唎哆。毗迦兰多。伽弥腻。伽伽那。枳多迦利。娑婆诃。 (三徧)
【注: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】①《阿弥陀经略注》:「此即往生咒之别名。 拔,消灭除净也。 业障,举一业以摄惑报二也。 根本,举本以摄枝末也,不思议神力传云:『日夜各持三七遍,灭五逆谤法等罪』。此约断障门。 得生者,谓生极乐,得见弥陀也。约证果门。 陀罗尼,此云遮持,谓遮恶不起,持善生长也,即拔障义;亦云总持,谓总一切法,持无量义也,即得生义。」(X22n0431_p0897a12) ②《阿弥陀经疏钞》:「﹝疏﹞… 此咒详见『不思议神力传』。持此咒者,灭罪往生,故以拔业障生净土为名。 陀罗尼者,此云总持也。﹝钞﹞业障者,凡障有三。一烦恼障、二业障、三报障。今言业障,则中摄前后;烦恼者业之因,报者业之果也;业必有因,业必招果,故摄二障。 除障贵除其本,如根绝不生芽;芽不生,则枝叶华果,悉不生故。今此咒持之,则烦恼不起,是拔业障根本也。 如『传』言:『日夜各持三七遍,灭五逆谤法等罪』是也。 得生净土者,轮回娑婆,皆繇业障;业障既空,秽土种灭,随愿往生,故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总持者,总统摄持,更无遗失,即咒之别名也。 『传』名不思议神力者,即经名不思议功德也。持咒持名,即得往生,故同名不思议。… 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诵此咒者,阿弥陀佛,常住其顶,日夜拥护,无令怨家而得其便,现世常得安隐,临命终时,任运往生。…﹝钞﹞…又有谓南无阿弥多婆夜,此云『皈命无量寿』。 多他伽多夜,即多他阿伽度,此云『如来』。 哆地夜他,新译云,他的也挞;旧云怛绖他,… 此云『即说咒曰』。自后方是密语,然神咒从古不翻。」(X22n0424_p0683b19)
(※ 香灯将判疏五张各用缎貌一副,依次分置判官手内。 转马向外。放纸锞马足下,引火焚化。 放鞭爆。 )
【 莲池海会赞 】
莲池海会。 弥陀如来。 观音势至坐莲台。 接引上金阶。大誓弘开。 普愿离尘埃。
【译】:殊胜庄严的莲池海会上,慈悲的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,巍巍端坐于高广的莲花台座,接引众生往生净土,登上金阶。广发慈悲救度之宏愿而大誓弘开,普愿所有的苦难众生,都能永离五浊尘世而常居安乐佛国。
愿消三障诸烦恼。 愿得智慧真明了。
普愿罪障悉消除。 世世常行菩萨道。
【译】:诚愿灭除三重障、以及三毒诸烦恼。 愿得般若深智慧,明了诸法真实义。
普愿所有恶罪障,一切悉皆尽消除。 生生世世常不退,精进力行菩萨道。
【注:三障】①《俱舍论》:「薄伽梵说,重障有三。谓业障、烦恼障、异熟障。」(T29n1558_p0092b23) ②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:一、烦恼障,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。 二、业障,五逆十恶之业。 三、报障,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。见涅槃经十一。 【又】一、皮烦恼障,三界中之思惑也。贪瞋等之惑,对于外之六应而起。如皮之在身外。二、肉烦恼障,三界中之见惑也。断见常见等皆属于内心之分别者。如肉之在皮内。 三、心烦恼障,根本无明也。由此无明惑迷真心而妄起,故名心烦恼障。见孔目章。 【又】三重障也。一、我慢重障,二、嫉妒重障,三、贪欲重障。见瑜伽大教王经五。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烦恼】贪欲、瞋恚、愚痴等诸惑,烦心恼身,谓为烦恼。 智度论七曰:「烦恼者,能令心烦能作恼故,名为烦恼。」 同二十七曰:「烦恼名,略说则三毒,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,是名烦恼。」 (佛学大辞典)
( 问讯。 各回坛。 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