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7日星期三

12《第十二 烧圆满香法事》注释浅译(05)

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

-【◎ 主法开示。 续说「持名念佛三昧,求愿往生」 】-
(云栖袾宏 补曰)
上来所说,观想念佛三昧已竟。今当更说持名念佛三昧。
窃惟净土之为教也。肇始于释迦世尊,阐扬于历代贤圣。于是以念佛一门,而分四种。曰持名念佛,曰观像念佛,曰观想念佛,曰实相念佛。虽有四种之殊,究竟归于实相而已。
又以前三约之为二。一为观想一为持名。观想则十六观经言之详矣。
此论持名,则阿弥陀经云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。若一日,二日,乃至七日,一心不乱。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,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。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。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。
【译】:上来所说,已将「观想念佛三昧」之法义阐释清楚。于今当更再说「持名念佛三昧」之意义。
 「极乐净土」之成为教内法门,实肇始于释迦世尊亲口宣说阿弥陀佛净土诸经,复经历代圣贤祖师加以阐释宏扬。于是,此一「念佛」法门,因应众生不同根机而分为四种方法;即所谓「持名念佛」、「观像念佛」、「观想念佛」,以及「实相念佛」。然而,虽分四种不同方法,但彻事即理,究竟终归圆摄于「实相」之宗旨而已。
 又于前三种念佛方法,归纳分为两类;一为「观想念佛」,一为「持名念佛」。有关「观想念佛」,于《十六观经》中已经说明得非常详细了。
 故于此谨专论「持名念佛」之法。于《阿弥陀经》中有云:「若有众生,得闻阿弥陀佛名号,即生信心而能专一持佛圣号,若一日、二日,乃至于七日,一心不乱;则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,便示现在他面前;是人于此命终之际,心不颠倒,即得蒙佛接引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」这段经文开示,也就是万世「持名念佛」法门的由来根本,乃是释迦世尊金口所亲自宣扬的殊胜妙法啊!
【注:窃惟】窃自私惟。此段是「云栖袾宏大师」所补述,故是大师谦虚自称之辞。
【注:肇始于释迦世尊】西方净土思想乃依据释迦于耆阇崛山所说之《无量寿经》、王舍城说《观无量寿经》、祇树给孤独园说《阿弥陀经》等三经。(佛光大辞典)
【注:念佛一门,而分四种 … 究竟归于实相而已】唐‧宗密大师《华严经行愿品疏钞》:「然念佛不同,总有四种。一称名念、二观像念、三观想念、四实相念。 且称名念者如文殊般若经云,… 应处空闲舍诸乱意,不取相貌系心一佛,专称名字,随佛方所端坐正向,能于一佛念念相续,即是念中能见去来现在诸佛,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,与一切佛功德无二,如是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,…。二观像念,谓观如来塑画等像,如大宝积经说…。 三观想念,于中有二;一明一相,于三十二相中随观一相皆灭重罪…;二明全身者… 先当系心念佛生身,…。四实相念,亦名法身,谓观自身及一切法真实自性,文殊般若云,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非名非相,是名为佛。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等,又云系缘法界一相,…又大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,念一佛时即一切佛。此之四等各随根器从浅至深,最后为妙。」(X05n0229_p0281a20) 明‧袾宏大师《阿弥陀经疏钞》:「【】又教分四种念佛。从浅至深,此居最始。虽后后深于前前,实前前彻于后后。以理一心,即实相故。 【】四种如前序中说。一称名、二观像、三观想、四实相。 称名者,即今经。 观像者,谓设立尊像,注目观瞻。如法华云,起立合掌,一心观佛,即观相好光明现在之佛也。若优填王,以栴檀作世尊像,即观泥木金铜铸造之佛也。故云观像。 观想者。谓以我心目,想彼如来。即观佛三昧经、十六观经所说,是也。 实相者,即念自性天真之佛,无生灭有空能所等相;亦复离言说相、离名字相、离心缘相,是名实相。所谓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随意即见,是也。此之四者,虽同名念佛,前浅后深。持名虽在初门,其实意含无尽,事一心则浅,理一心则深,即事即理,则即浅即深,故曰彻前彻后。所以者何?理一心者,一心即是实相,则最初即是最后故。」(X22n0424_p0662a02

古德云,观法理微,众生心杂。杂心修观,观想难成。大圣悲怜,直劝专持名号。良由称名易故,相续即生。此阐扬持名念佛之功,最为往生净土之要。若其持名深达实相,则与妙观同功。上上品生,当不疑矣。
【译】:诚如古德(天如惟则禅师)所云,「观想」之法,其理精妙微密,而众生之妄心粗散杂乱;故以粗杂妄心而要修妙观,则「观想」实难有所成就。因此,世尊悲怜众生,直言劝以「专持名号」之胜方便法。这诚然是由于「称佛名号」较为单纯简易之故,只要执持名号,念念相续,即得往生极乐净土。因此特别阐扬此「持名念佛」之法,简要易行而功超生死,实在是往生净土最为至要的法门。更何况,倘若「持名念佛」专一精进而能深达一心实相,则与妙观法门,其实是殊途而同功;那么,必定往生净土于上上品生,也就理所当然而毫无疑问了!
【注:古德云,观法理微】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》:「大圣悲怜者。天如云:观法理微,众生心杂。杂心修观,观想难成。大圣悲怜,直劝专持名号。」(X22n0427_p0710c20 天如:天如惟则禅师,着《净土或问》 ) 《阿弥陀经疏钞》:「念佛复有多门者。如后文中所开实相念佛四种,乃至万行回向等。实相之佛,虽云本具,而众生障重,解悟者希。下此数门,观像,则像去还无,因成间断。观想,则心麤境细,妙观难成。万行,则所作繁多,重处偏坠。唯此持名一法,简要直捷,但能继念,便得往生。古人谓既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,则不期实相而实相契焉。故念佛为修行径路,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。」(X22n0424_p0612b01

现前诸佛子。如前忏悔门中,二乘圣人,圆心大士,乃至等觉,尚须忏悔。既彼均当忏悔,岂不咸应往生。而况位在凡夫,生居学地者乎。
我今奉为六道现前诸佛子等,皆同一心称佛名号,求生净土。愿佛慈悲,特垂摄济。
【译】:故现前尔等诸佛子当知,如同之前于「忏悔」法门中所阐示,举凡「二乘圣人」,以及修十住行之「圆心菩萨」,乃至位臻「等觉」,都尚且还须修「忏悔」。既然彼诸圣者都还当行「忏悔」;那么,同样的道理,彼诸圣者岂不也都应求愿往生净土!而更何况还位在凡夫,或烦恼未尽而生居有学地的众生呢。
 因此之故,我(法师)谨于今,奉为六道现前诸佛子众等,都同以至诚一心,专念称佛圣号,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。愿佛慈悲,特垂悲悯,摄化济度苦难众生同登安乐国。
【注:如前忏悔门中】详见《会本》「说冥戒」单元p.330331
【注:圆心】《会本》于「说冥戒」法事(p.331)有云:「即如圆教十住,至于等觉。法身智断,犹未究尽。喻同十四夜月。是故亦须忏悔,灭除业障。」 《大般涅槃经玄义》:「菩萨大涅槃心修即是圆心圆心为本,行于众行,从浅至深,届极而止。如放金刚到际则住。」(T38n1765_p0013b17

【○ 赞佛偈
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     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
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     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
【译】:慈悲的阿弥陀佛,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;相好庄严无有能及、清净光明无与伦比。  眉间白毫相柔软莹洁,宛转右旋,有如五座须弥山之大;深青色的佛眼,澄净清澈,纵广如四大海之阔。
 而且阿弥陀佛的常光遍照,于圆光中化出无量无边的化佛;还有众多的化菩萨,也同样是无量无边。  由于因地广发四十八愿度化众生,如今愿满而成就佛果,故以九品莲花接引所有念佛众生,同渡生死烦恼苦海而往生清净极乐的净土。

南无西方极乐世界  大慈大悲  阿弥陀佛
南无阿弥陀佛  绕佛千声
南无观世音菩萨  各三称
南无大势至菩萨
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

 念佛之时,主法想六道羣灵,由闻法故,心开意解,皆同念佛,求愿往生。 阿弥陀佛,及诸大士,以慈威力,而摄取之。 即使六道念佛众生,顷刻间乘宝华台,得生彼国。 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