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0日星期三

10《第十 行供下堂法事》注释浅译(02)

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

-【◎ 「供下堂」述偈读文、宣呪加持法食 】-
归命十方三宝众。  愿垂神力为冥资。
我今具食诵真言。  徧彼六凡咸受供。
【译】:归命礼敬十方法界一切诸佛、法、僧三宝圣众;祈愿三宝慈悲,垂降胜妙力而密护加持。
  我今敬奉供食而持诵真言;普令此「食」周遍尽法界,六凡众生悉皆得受供养。

夫一切诸法,体是三德。依正色心,何所不具。
是以大周剎海,小极一尘。过现未来,剎那一念。此三德体,则无所不徧者也。
三德者何也?法身,般若,解脱,是为三。各具常乐我净,是为德。法身不独法身,必具般若解脱。般若解脱,互具亦尔。
圆人一心,具此三德。非纵非横,故喻之以圆伊。徧一切处,故目之以秘藏。大矣哉,其法性之总相者乎。
【译】:凡所有一切诸法,究其本体,其实即是「三德」。无论是依报(国土世间)或正报(业感之身),不论是「色法」或「心法」,无不皆具此三德之体。
  因此之故,(就空间言,)大而周遍于十方世界,小至极微之一尘;(就时间论,)无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乃至剎那一念的瞬间;此三德之体都全周融通而无所不遍。
  所谓的「三德」是什么呢?就是指「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」三者,这就是所谓的「三」;由于三者各各具足「常、乐、我、净」的涅槃四德,故称为「德」。而且,所谓「法身德」,并不是只单独圆具本身「法身德」而已,必定同时也圆具了「般若德」及「解脱德」。而「般若德」、「解脱德」,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各各互相圆具三德。
  圆教之人,于一心中即圆具此三德。而此三德殊胜圆妙,三者并非前后纵列,亦非横向并排;而是犹如摩酰首罗面上三目,圆如悉昙「伊」字「」之三点,非三非一,而一而三,故以「圆伊」而为比喻。此三德遍于法界一切处,无所不在,故可视之为秘密之藏。真是至高无上啊!这岂不正就是一切诸法的体性 -「实相」吗!
【注:剎海】全称剎土大海。指十方世界而言。俗称为宇宙。(佛光大辞典)
【注:圆伊】悉昙「伊」字之形,从三点成,谓之伊字之三点。 《悉昙字记》:「悉昙,天竺文字也。」(T54n2132_p1186a06) 《金刚錍显性录》:「圆伊者,圆融三德如彼真伊,故曰圆伊。大经云: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。」(X56n0935_p0517a13) 《大般涅槃经》:「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,悉皆安住秘密藏中,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。何等名为秘密之藏?犹如伊字三点。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;如摩酰首罗面上三目,乃得成伊三点;若别亦不得成,我亦如是。解脱之法亦非涅槃,如来之身亦非涅槃,摩诃般若亦非涅槃,三法各异亦非涅槃。我今安住如是三法,为众生故名入涅槃,如世伊字。」(T12n0374_p0376c10
【注:三德秘藏、非纵非横】《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五》:「初示观。圆妙三德体必互具。一一皆三。不纵不横方名秘藏。大师示位虽居五品。能知如来甚深秘藏。即以秘藏为谛为观。融一切境。今体一念性是三德。即以三德而为三观。故明三观一一融摄。」(T39n1784_p0038c28) 《翻译名义集》:「三德秘藏篇第四十九: 光明玄云,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,常乐我净是为。无二生死为常,不受二边为乐,具八自在为我,三业清净为净。 … 哀叹品曰,云何名为秘密之藏?犹如伊字三点,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,如摩酰首罗面上三目,乃得成伊。三点若别亦不成伊… 章安释云,若约昔教,隐故名秘,覆故名藏。谓无常等覆于常等,令常等隐,名秘密藏。今经开敝,如月处空,清净显露,不如昔教;但以正法微妙不可思议,绝名离相,众生不解,名为秘密法界包含摄一切法,用不可尽,名之为藏。」(T54n2131_p01127c20
【注:法性】指诸法之真实体性。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。又作真如法性。(摘自「佛光大辞典」)
【注:总相】一即具多为。谓一法界之体,能具多种之义也。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,而为一体,故云总相。(三藏法数) 大乘起信论:「心真如者,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。」 大总相法门,指真如之实体。真如广大,含涵一切,故称之大;总体一味平等,无差别之相,故称总相;为修行者之轨范,故称之法;观智通游,故称之门。 (摘自「佛光大辞典」)


1 条评论:

  1. 修正 【译】 及【注:圆伊】中:
    [ 悉昙「伊」字之形 ]

    回复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