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

07《第七 行奉请下堂法事》注释浅译(33)

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

-【◎ 为六道众生送浴、治衣 】-
六趣之居不同,无非浊恶。三途之报最丑,悉是腥臊。
若云即事以为言。未免于心而有碍。须亲澡浴。冀得清凉。
法水初沾,现全身之光洁。慈风一拂,俾当念以开明。毋故迟回。宜当趣进。
【译】:六趣众生所居的依报器界各不相同,但无非都是五浊秽恶之地;三途恶道所感的正报根身尤其丑陋,完全都是腥臊垢染的污秽之体。
  因此,若就事相上来说,六道众生难免心中自惭形秽而有所罣碍;故须先沐浴净身,令其除垢而得清凉。
  仰凭清净法水之沾润,即现全身之光明洁净;复经胜妙慈风之拂化,普令当念开通而悟明。冀望所有六趣众生莫再迟疑,应当欣然前进同赴浴所。
【注:浊恶】五浊与十恶也。 《观无量寿经》曰:「佛灭后诸众生等,浊恶不善,五苦所逼。」;天台《观经疏》释曰:「浊恶者,五浊也:一见,二烦恼,三众生,四命,五劫。者十恶也:杀,盗,淫,妄语,恶口,两舌,绮语,贪,瞋,邪见也。」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腥臊】谓腥恶之臭味;亦喻为「污秽、丑恶」之意。 《周礼》:「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。」
【注:迟回】谓迟疑、徘徊犹豫。

【◎ 献浴
湢室宏开,尽十方而洞达。温泉满注,极四海以周流。咨尔羣灵。纷然同入。
湛定水而一沐。芬戒香以三熏。尽忘业累之相关,岂存烦惑。更无色相之迭见,唯是真如。匪徒事于空谈。要当期于妙悟。
【译】:清净的浴室宏广开敞,遍十方而洞彻通达;温适的清泉流注盈满,尽四海而周遍流通。六道羣灵众生,纷纷相偕同入而澡浴。
 澄湛定水一沐而身心清凉,芬馥戒香三熏而垢秽净除;完全尽除业障系累的牵缠,那里还会有任何的烦恼惑障;更不再执于迁变虚妄的色相,唯是圆妙的真如实相。而且,不是徒然说食数宝的空谈,而是要当体期证于如实的妙悟。
【注:湢】《礼记•内则》:「不共浴。」 郑玄 注:,浴室也。
【注:咨尔】表示赞叹或祈愿。 ,咨嗟,叹词,表示呼告的语气,相当于「啊」。 ,「汝」也。
【注:忘】,「亡」也。 忘记,舍弃、丧失。
【注:真如】者真实之义,者如常之义,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,故云,常住而不变不改,故云。 《唯识论》二曰:「谓真实,显非虚妄。谓如常,表无变易。谓此真实于一切法,常如其性,故曰真如。」或云自性清净心,佛性,法身,如来藏,实相,法界,法性,圆成实性,皆同体异名也。大乘止观曰:「此心即自性清净心,又名真如,亦名佛性,亦名法身,亦名如来藏,亦名法界,亦名法性。」(佛学大辞典) 是真相,是如此,真相如此,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,恒常如此不变不异,不生不灭,不增不减,不垢不净,即无为法。《起信论》:「一切诸法,从本已来,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,毕竟平等,无有变异,不可破坏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」(佛学常见词汇)

我佛如来,有沐浴真言,谨当宣诵。
【译】:仰遵我佛如来有沐浴真言,于兹恭谨宣诵:

唵。底沙底沙。僧伽。娑诃

 主法浴室宽广,严净光明。六道羣生,皆入中浴。承法力故,不相妨碍。身意快然,得大安乐。


【○ 宣「献浴偈」
○六道四生俱法界。若幽若显数难量。   殊名异号本虚称。奇相劣形皆幻质。
○倏往倏来同过隙。方生方灭等浮沤。   皆从一念失元明。遂使有身随妄报。
○此日檀那兴普度。佛天高会肃清斋。   仰凭慈力为提持。摄取羣生无不至。
○欲使归依回正道。先须澡浴净诸尘。   外尘既净内心融。始可前趣承法供。
【译】:众生虽有六道及四生的分别,但唯是平等一如的法界;或处幽冥或居阳世,其数众多而无量。  尽管名字或称号各异,但其实都是虚称的假名;无论相貌形体是美妙或丑陋,也都只不过是虚幻的形质。
  瞬间来往转眼即逝,有如白驹过隙;短暂生灭变幻无常,就像水上的浮泡。  这都是由于无始来一念无明妄动,迷失了圆觉清明的本性;于是便感得假身,随业受报而沉沦六趣。
  于今幸承施主广兴平等普度大斋,并蒙佛天垂恩光临,谨诚敬恭奉清斋而供养。  仰凭三宝慈威加护提拔,摄受所有六道羣灵来赴法会,而没有任何不到的。
  为令众生归依三宝回趣正道,须先沐浴洁净以除去所有的尘垢。  外尘诸垢既然涤除尽净,内心也当清净圆融;如此身心安适,方可前往承受殊妙法供。
【注:幻质】虚妄、如幻的形质。
【注:元明】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,故曰元明。楞严经六曰:「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。」 【又】一名本明,以本觉之自性清净心而名。楞严经一曰:「元明能生诸缘。」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过隙】《庄子•知北游》:「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之过郄,忽然而已。」(郄,通「隙」。) 白驹喻太阳、光阴。 白驹过隙,谓骏马于缝隙前飞越而过,用来比喻时光过得很快,光阴易逝。
【注:有身】有六根之身相者。临济录曰:「有身非觉体,无相乃真形。」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佛天】习佛者之尊崇佛,如世人之于天,故云佛天,佛即天也。又,佛与天神也。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高会】《法华经科注》:「灵山高会,人天百万。」 《法华指掌疏》:「法华高会,是如来不思议境。」 《法华经科注》:「高会,盖指今经之座席也,超八教外越四时表,岂不高哉?」(X30n0605_p0637a16) 《法华经大成》:「然法华一会,特言者,略有十意。一、此经诸佛同说故,如大通威音灯明等。二、时而后说故。三、权实正印故。… 四、授记普遍故,如三周授记等。五、诸佛圆证故,如多宝分身等。六、需此成佛故,如闻解修习必得菩提等。七、法力上妙故,如释迦资以为因,龙女借以证果等。八、本迹甚深故,如本迹开显之说。九、功德无尽故,如随喜之福德,持诵之功德等。十、智行双显故,如正宗以智起行,流通以行契智等。有此十意,故称高会。况超出五教,迥异余经。虽华严圆极,若非法华,则开显不成,必权终权实终实矣。」(X32n0619_p0354a11
【注:外尘】者六尘;六根所对之事物。凡夫以为此六尘在于心外,故曰外尘。《六祖坛经》曰:「分别一切法,为外尘相。」《释门归敬仪》曰:「大圣示教,境是自心。下愚迷执,尘为识外。」(佛学大辞典)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