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-
【◎五席】
一心奉请。尽虚空,徧法界。十方常住,诸声闻僧。并诸眷属。
【译】:至诚一心恭敬奉请,尽虚空、遍法界十方常住一切诸声闻僧,及诸眷属。
一心奉请
鹿苑先度五比丘,最后须跋陀罗,诸阿罗汉。
世尊高弟,大迦叶,阿难陀等,十大弟子。
灵山闻法,大比丘众。万二千大阿罗汉。
灵山得记,学地无学地,诸大声闻众。
五时闻法,学地无学地,诸大声闻众。
世尊灭后,结集三藏,阿难陀等,诸阿罗汉。
【译】:至诚一心,奉请尽虚空、遍法界:
鹿苑最先受度之五比丘,以及最后受度之须跋陀罗等诸阿罗汉。
世尊之卓越弟子,大迦叶、阿难陀等十大弟子。
灵山闻法之大比丘众,万二千大阿罗汉。
灵山得佛授记之学地、无学地等诸大声闻众。
五时闻法,学地、无学地等诸大声闻众。
世尊灭后,结集三藏,阿难陀等诸阿罗汉。
【注:灵山闻法,大比丘众。万二千大阿罗汉】《法华经‧序品》:「一时,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,皆是阿罗汉。」
【注:灵山得记,学地无学地,诸大声闻众】《法华经‧授学无学人记品》:「尔时学、无学二千人,闻佛授记,欢喜踊跃。」
【注:学地】指修学佛道时,尚残留有余地之修行境地。就小乘而言,由修戒、定、慧三学,而得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果,前三果是为有学,第四果为无学;其中,有学之阶段即为学地。(佛光大辞典)
住世十六大阿罗汉,万六千九百弟子众。
天台山方广圣寺,住世五百大阿罗汉。
慧俱无疑三解脱,信行法行,六种阿罗汉。
通教体法已办,藏教学无学。内外七贤众。
【译】:受佛付嘱住世护法之十六大阿罗汉,及其一万六千九百弟子众。
天台山方广圣寺,住世之五百大阿罗汉。
「慧、俱、无疑」三种解脱,及信行、法行,六种阿罗汉。
「通教」之体法入空、证已办地,「藏教」之学、无学,内、外凡之七贤众。
【注:住世十六大阿罗汉】《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》:「佛薄伽梵般涅槃时,以无上法付嘱十六大阿罗汉并眷属等,令其护持使不灭没,及勅其身与诸施主作真福田。……第一尊者名宾度罗跋啰惰阇。第二尊者名迦诺迦伐蹉。……第一尊者与自眷属千阿罗汉,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。第二尊者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,…第三尊者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,…。」.(※注:共计一万六千九百阿罗汉。)(T49n2030_p0013a03)
【注:天台山方广圣寺,住世五百大阿罗汉】〈住世护法罗汉_故宫文物月刊〉略以:「与我国五百罗汉信仰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是天台山的罗汉传说。据慧皎撰着的〔高僧传〕……竺昙猷,住天台山时,「每恨不得度石桥,后洁斋累日,复欲更往,见横石洞开,度桥少许,睹精社神僧,果如前所说,因共烧香中食。食毕神僧谓猷曰:却后十年自当来此,今未得住。于是而返,顾看横石还合如初。」自此,神僧罗汉隐居于天台山的故事遂逐渐传开。后世又根据这一故事,发展出天台山石梁桥的方广寺即五百应真驻锡之地的说法。〔天台山志〕频频记述,这五百罗汉因为愿力普摄无边,散处山林,分形显化,为人间作福田,为众生除灾难的事迹。显然,天台山的五百罗汉不仅是独善其身的圣贤,也是受佛敕令,居住世间,于末法中弘扬佛法,救渡众生,具备大乘菩萨性格的罗汉。……五代、两宋时期,不少帝王信奉天台山的五百罗汉,……吴越王钱氏还在天台山方广寺造五百铜罗汉。」 (http://ccbs.ntu.edu.tw/FULLTEXT/JR-AN/12962.htm )
【注:慧俱无疑三解脱、信行法行】①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,称为慧解脱阿罗汉。若得灭尽定,而于心、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,则称俱解脱阿罗汉。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(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,而得四无碍解者),则成三种阿罗汉。(佛光大辞典) ②《妙法莲华经玄义》:「六、明时解脱罗汉者。是信行钝根待时及众缘具,方得解脱故名时解脱罗汉。罗汉此无翻,名含三义,杀贼、不生、应供也,位居无学。罗汉有五种。…此五种阿罗汉,是信种性根钝。…是五种各有二种。不得灭尽定,但是慧解脱;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。……七、不时解脱罗汉者。即是法行利根,名不动法阿罗汉也。…是不动罗汉亦有二种。一不得灭尽定,但名慧解脱;二得灭尽定,即是俱解脱;若闻佛说三藏教门,修缘念处即发四辩,名无疑解脱,是名波罗蜜声闻,能究竟具足一切罗汉功德也。」(T33n1716_p0729a06)
【注:体法已办】①通教之人,不如藏教人依析色之法,直体达诸法即空无生而入于真空,谓之体法。《法华文句》十曰:「有体法三乘人,同学无生断烦恼尽。」②三乘之人,断色界、无色界思惑尽,发真无漏,智断功毕,故名已办地。
惟愿不违本誓。哀悯有情。是日今时,降临法会。
【译】:恭敬祈愿十方常住一切诸声闻僧等,无违本誓愿力,哀悯苦难众生,于是日今时降临法会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