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-
今此立法,勿令有疑。如法非法,两者须知。
戒德高远,观道幽微,有一不如,不名法师。
信三宝尊,念六道苦,如此发心,是名施主。
进止有法,梵音远闻,有一不如,不名秉文。
善知节度,有正有从,如此合宜,是名法众。
结界护净,禁止无良,有一不如,不名道场。
香灯毕陈,肴饍具备。如此洁精,是为供事。
敢告施主,若彼若我,宜当如法,远离诸过。
故以法会所具备的规范来看:
若就法师而言,必须戒德高洁而精严宏远,观道(观心)圆融而幽深微妙,凡此若有一不如法契理的,就不能称名为「法师」。
若就施主而言,则应尊敬三宝而深信无疑,悯念六道苦难而慈悲普度;能如此发心而等施,方能名为「施主」。
就秉文而言,则进止威仪必须庄严,契和仪法;唱诵启白之梵音,则须清彻远播而乐闻;凡此若有一不如法之处,就不能称为「秉文」。
就法众而言,应须善巧了知仪礼节度;梵呗行法有正有从,井然有序;如此一切合宜,才能称为「法众」。
至于道场,则须恭谨如法而结界,严护坛场之清净;导正内外人事,禁止一切不善;凡此若有一不如法的,就不能名之为「道场」。
乃至香花、明灯等供养,遵法陈设齐全;肴馔饍食等奉事,如仪具足周备;如此洁净精妙,方可名为「供事」。
于此慎重告示施主大众知晓,以上种种,凡所有僧俗大众,都应当了然遵行,一切如法,这样才能够远离各种过失,真正得受无上利益。
【注:如法】契于理也。无量寿经下曰:「应当信顺如法修行。」维摩经方便品曰:「夫说法者,当如法说。」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秉文】按此处文字,意指禀诵仪文、文疏等事。
【注:法众】顺佛法之众也。即出家五众之总称。圆觉经曰:「愿为诸来一切法众,重宣法王圆满觉性。」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节度】管理、节制调度,合于规则而有分寸。
今者所作,非是小缘。上奉四圣,下及六凡。一时等供,无不周徧。檀风普熏,于斯可见。
有能修此真法供养。不缘于心,不住于相。不住相者,忘情照理。如斯行施,功用莫比。
【译】:综而言之,今日所启建之「水陆法会」,绝非微小因缘所能成就。上则恭敬供奉四圣,下则平等遍施六凡。十界同时等心而供养,无不具足而周遍。「檀波罗蜜」之香风,微妙普熏,于此可见于一斑。
若能如此修行真法供养,于施时不攀缘于心,也不住着于相;所谓「不住着于相」,即是离却妄情(不住境界之相)而以实智照理(一一皆即实相)。能如此而行供养布施,则其功德无量、最胜无比。
【注:檀风】檀,又作檀那,陀那。译曰布施,施与。大乘义章十二曰:「言檀者是外国语,此名布施。以己财事分布与他,名之为布。惙己惠人目之为施。」(佛学大辞典)
无能施者,无受施人,无中间物,皆毕竟空。
施者受者,及所施物,莫不宛然,即难思假。
非有非无,非非有无,双亡双照,为绝待中。
如此法施,尽未来际,法界常融,唯一三谛。
【译】:故于布施之时,没有能施的我(施空)、没有受施的人(受空)、也没有中间的施物(施物空);所谓「施者、受者、施物」三者,一切都是「毕竟本空」(不执着有相)。
然「施者、受者、及所施之物」虽本性空;但于事相上,三者无不历历分明,这就是微妙「难思议假」(不断灭不偏空)。
不执着于「有(假有)」,也不执着于「无(毕竟空)」;同时,也不偏执于「非有」或「非无」。 因此,不执「有」、「无」而「双亡有无」,也不执着「非有」、「非无」而「双照有无」,这就是完全没有对待偏执的「绝待中道」。
如此圆融而行法施,尽未来际无有穷尽;法界性相恒常圆融,当体即空即假即中,毕竟唯是一心圆融三谛。
【注:毕竟空】①谓有为、无为诸法,一切之相,悉皆空寂,而不可得,故名毕竟空。(三藏法数) ②空谛,谓因缘生之事物,体性实空无之道理也。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难思假】一切诸法虽空无自性,但不碍事相的存在。且随顺不同因缘,而有重重无尽的事相,如「施者、受者、施物」历历分明,不相防碍,故言「难思假」。
【注:绝待中】①《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》:「然寂照等义,… 照谓照明,明故了法,了法无相名一切智;毕竟空也。 寂谓寂静,静故谛法,谛法缘生名道种智;难思假也。 非明非静,无缘之知名一切种智;绝待中也。」(T39n1784_p0022a07) ②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》:「既离二边已是中道,亦亡中道绝待中也。」(T36n1736_p0693a05) ③(四种中道之一)(1)对偏中,对于大小学人断常之偏病而说中道。谓之对偏中。 (2)尽偏中,大小学人有断常之偏病,则不成中,偏病若尽即中显,谓之尽偏中。 (3)绝待中对于素来偏病故有中,偏病既除,则中亦不立,非中非偏,为度众生,而强名为中,是曰绝待中。 (4)成假中,以有无为假,非有非无为中。曰非有非无故说有无。如是之中为成有无之假,故谓之成假中。见三论玄义。(佛学大辞典) ③《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》云:「既离二边,已是中道。亦亡中道,绝待中也。」(T36n1736_p0693a05)
【注:三谛】指三种真理。据天台宗,诸法实相之真理分为空、假、中三谛。… (1)空谛,又作真谛、无谛。诸法本空,众生不了,执之为实而生妄见。若以空观对治之,则执情自忘,情忘即能离于诸相,了悟真空之理。 (2)假谛,又作俗谛、有谛。诸法虽即本空,然因缘聚时则历历宛然,于空中立一切法,故称假谛。 (3)中谛,又作中道第一义谛。以中观观之,诸法本来不离二边、不即二边、非真非俗、即真即俗,清净洞彻,圆融无碍,故称中谛。…… 然三谛并非彼此孤立,而是三者互融,形成即空、即假、即中之三谛。观此三谛之真理,有所谓三观,即圆教之中,观圆融三谛之三谛圆融观,而认众生一念中具足圆融三谛,称为一心三观。(佛光大辞典)
【注:唯一三谛】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•始终心要》:「夫三谛者,天然之性德也。中谛者,统一切法;真谛者,泯一切法;俗谛者,立一切法。举一即三,非前后也。含生本具,非造作之所得也。……然此三谛,性之自尔。」(T46n1915_p0473b14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