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4日星期四

04《第四 行供上堂法事》注释浅译(16)

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

我辈追惟佛祖,垂教天下。而于施食一门,致意勤切者。以一切众生因得食故,有二种益。谓能近资色身,以行六度。远资法身,以显四德。原始要终,其实一道。
我等生当末运。窃服真风。深知此道,普博深远,供养中最。于是与我同志,恭依旧制,增益新仪。谓于古人所立名位,不足者补之。重出者删之。义未安者刊定之。意未已者附益之。
【译】:我辈(法师)追想思惟,佛祖垂示圣教遍及天下,而唯独对于「施食」法门,其用心致意所以特别殷勤关切的原因,乃因一切众生,若能得用食物的话,便可蒙受两种利益。第一、近则目前能滋养色身、维持生命,而修六度万行;其二、远则因修功累德能滋养法身、增长慧命,而证显「常、乐、我、净」四德。因此,探究始末究竟,其实终归是「施食普度,同证菩提」唯一之道。
  我等(法师)生逢末运时代,欣慕真道而修正法之行,深知此「施食法门」,平等普遍、博大深奥而悠远,于所有「供养」法中最为殊胜。于是与我等同修法侣,恭谨遵依旧制「水陆仪文」的精神,增益补全而成新的「水陆仪轨」。也就是说,前人于古时宗教未明,以致所立上、下堂名位,有所不足而未能尽善的,今则补列周全详见《会本》p.173 之说明;若有重复的,则删减更正;名相、文义未安立明确的,则加以刊正订定;若意犹未尽的,则再附加而补强。
【注:原始要终】探究事物发展的始末。〈易•系辞下〉:「〈易〉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以为质也。」 孔颖达 疏:「原穷其事之初始,……又要会其事之终末。」 高亨注:「原,察也……此言〈易经〉乃观察事物之始,探求事物之终,表明事物由始至终之整个情况。」
【注:真风】《四明尊者教行录》:「故陈隋国师智者大师,法名智顗,演一花之大旨,立八柱之华宗;藏通别圆四教斯阐,醍醐奶酪五味相宣,传般若之灯光,开方等之门阈。长风破浪,溺群魔于不二之门;大山出云,茂正法于说三之圃;垂为妙典,扬我真风。」(T46n1937_p0925a08) 《四明尊者教行录》:「自当依经解义,续智者之真风。」(T46n1937_p0894c12

斋法之备,振古绝今,当莫有过于此者。罄法界,等圣凡,即水陆空行,一切有生,悉举而普度之。如为一人,众多亦然。既饱以食,又施以法。法施食施,无有二相。净名所谓,于食等者,诸法亦等。诸法等者,于食亦等。
【译】:「水陆」斋法的周备圆满,可谓振铄千古而超绝当代,应当没有能超越胜过于它的了。尽法界,平等供养四圣与六凡,对所有行于水、陆、空的一切有情众生,通通列举而平等普度。对一人是如此,即使对无量众生,也仍然还是如此。不但施「食」,普令一切有情皆得饱满,更又施以「法」,普令众生皆得清净解脱。然「法施」与「食施」,其实一如无有二相。也就是《维摩诘经》中维摩长者所说的,若能于「食」中,体见平等的真理,那么也就能体见到一切诸法平等的真理了;而同时能在诸法中察验到法法平等的真理,那么,「食」也为诸法之一,自然也就平等了。(一切诸法,法性悉皆平等。)
【注:如为一人,众多亦然】《妙法莲华经》:「我观一切,普皆平等,无有彼此,爱憎之心。我无贪着,亦无限碍,恒为一切,平等说法。如为一人,众多亦然,常演说法,曾无他事。」(T09n0262_p0020a13) (谓佛恒为一切众生,平等说法,无有彼此亲疏爱憎、贤愚贵贱之分别,故云「平等说法」。而且,佛为一人,如是说法;若为多人,乃至为无量无边圣凡大众,也如是说法,是谓「平等说法」。)

盖此大乘法食,体是法界。法界之理,只一三谛。然则于食于法,均是三谛。而此理未尝不平等也。
【译】:因为就此大乘「法食」而言,其「体」即是实相法界。而法界的道理,其实就只是「圆融三谛」而已。因此,无论观于「食」或观于「法」,都是一如的圆融三谛;其道理实在都是平等一如的啊!
【注:体是法界】《四明尊者教行录》:「行者三业供养之际,须起难思之想,离于谓实之心。若香若华,体是法界。能供所供,性本真空。其量遍周,出生无尽。其性常住,亘彻无遗。岂唯遍至此界他方,抑亦普入未来过去。普献三宝,等熏众生。虽曰施财,以财通法,是真法供,能资法身。」(T46n1937_p0868c13

是故我辈,以能深推此理。观食当体,本不可得,即真谛也。香味宛然,即俗谛也。非宛然,非叵得,既双亡之,复双照之,即中谛也。得圆解者,三谛一心。绝待对,无前后。如此照理,是为不可思议第一义谛。如此行施,是为无上第一法施也。
【译】:因此之故,我等因能深思推寻此圆融的道理,故以一心作观于「食」,则「食」之当体即是空性,欲求其不变之体而实不可得,这就是「真谛」。然而,「食」的香味却宛然分明,这就是妙假「俗谛」。就诸法实相而言,既不是「宛然」的有、也非「不可得」的空,所以双破「有」和「空」的两边执着;复再双照「真空」和「妙有」的不二,这就是「中谛」。若能真得如此圆妙的悟解,则当体圆融三谛一心;没有任何彼此的「相对待」,也没有丝毫「前、后」的分别。如此而圆融观照胜义的道理,这才是真正圆满不可思议的「第一义谛」。如此依「第一义谛」而行「施食」法门,那就是至高无上、最胜第一的「法施」了!若能于此一食,了达三谛,即成法食。然后运平等心,上供诸佛,中奉贤圣,下及六道,等施无别。经云:以一食施一切,是也。 【三藏法数】 
【注:绝待对】待对谓彼此相待,二法相对也。一切因缘生之事物皆然。止观辅行三曰:「互相因依待对而立。」又曰:「皆是待对可思议。」 绝待,待者待对也,对于相对而言。止观三曰:「无可待对,独一法界,故名绝待止观。」 (佛学大辞典) 《永嘉禅宗集注》:「但一灵明独知。无能所。绝待对也。」
【注:第一义谛】《观音玄义》:「今约三谛明观。若通论十法界皆是因缘所生法。此因缘即空即假即中。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道第一义谛。」(T34n1726_p0885a02) 《摩诃止观》:「观有三。从假入空名二谛观,从空入假名平等观。二观为方便道,得入中道双照二谛,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,名中道第一义谛观。」(T46n1911_p0024b05

我等今者,为欲依第一义谛,行无上法施,广度羣品,各遂正性。由是敬遵成法,开建大会。延四圣于午前,召六凡于初夜。尽十法界,致平等供。悲敬两田,无不具足。求其所为之事,虽有别意存焉。莫不以此为缘,而大兴普度于此日者也。
【译】:我等于今,为了要遵依「第一义谛」的道理,行最胜无上的「法施」,平等广度一切有情,令其各各成就圣道正性。于是恭敬遵照既成的「水陆」仪法,启建「水陆大斋法会」。谨于午前之时延请四圣、而于初夜之际召请六凡,如此尽于四圣六凡十法界,都敬献平等供养;于悲田(慈悲普度六凡)与敬田(恭敬供养四圣),也都同时圆满具足。论其所为供养求愿之事,虽然含有其它种种不同之意,但无不都是以此「无上法施」为因缘,而大兴普度胜会于今日啊!
【注:正性】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》:「一切圣道离颠倒故,皆是正性。」(T27n1545_p0012c28)。 正性,即涅槃、圣道等,其性正纯而不邪曲。

动天地,感鬼神,警昏迷,烛幽闇,不离当念,能发道心。不离此心,能开佛慧。然则所以能建如是广大之功者,其在我大檀越,此日之善用心也。
【译】:故感动天地鬼神,警策昏昧愚迷,照明幽冥黑闇,都不离于当下一念,能圆发道心;不离此心,则能开发佛之智慧。然而,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此广大无边的功德,乃是由于有非常发心的大施主,能于今日恭敬善巧用心,而兴慈悲平等普度的功德。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