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-
至我此土。梁武皇帝,万机余暇,游心佛理。尝于夜间,梦一高僧来谓帝曰。六道四生,受苦无量。宜建水陆大斋,以普济之。帝于明旦,问诸羣臣沙门,莫知其义。唯志公大士,劝帝广寻经教,必有因缘。帝即遣迎大藏于法云殿,积日披览,创造仪文,三年乃成。
【译】:以至于到了中国梁武帝时,于朝廷日理万机之余暇,潜心钻研佛法义理;曾于夜间,梦到一位高僧来对他说:「六道中『胎卵湿化』四类众生,各受无量众苦,甚可怜悯,宜启建水陆大斋法会,而普遍予以济度。」
武帝于第二天早晨,便以梦境征问诸位大臣与沙门,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。唯有宝志公大士,劝武帝应当遍览经教而广寻之,此事必定有特殊之因缘来由。于是武帝便派人迎请大藏经典于法云殿内,积日累月的翻阅披览,据以创制此一法会之仪文,历经三年而终于有成。
遂于广内,严建道场。手捧仪文,悉停灯烛。告白三宝,而自誓曰。若此仪文,理协圣凡。愿拜起灯烛,不爇自明。若此体式未详,无所利益,其暗如初。
【译】:于是,便于藏经殿内,严净而启建道场。武帝亲自以双手恭敬捧着仪文,并将所有灯烛通通熄灭,诚恳禀白三宝,自发誓愿说:「如果此仪文,法理契符圣意、顺益凡情,愿于我礼拜起身之时,灯烛都能不燃而自明;反之,倘若此仪文之体制法式仍未臻详尽,对众生没有什么利益的话,则我起身之时,灯烛依然不明而幽暗如初。」
【注:广内】指宫廷藏书之所,或帝王之书库。
言讫一礼,灯烛尽明。再礼宫殿震动。三礼空中雨华。乃于江上金山名胜之地。以二月望日。始命僧佑律师,亲宣其文。当时利益羣品,应验非一。斋法之行,于兹为盛。此是水陆起教之始。窃详其事,即阿难施食之遗意也。
【译】:说完便行礼一拜,所有灯烛尽皆通明;再拜而宫殿震动;三拜则空中现雨花之瑞相;足以印证此仪文之功德,诚然不可思议。因此,便在(镇江)江上名胜地之「金山寺」,择二月十五月圆之日,请僧佑律师躬亲宣诵此仪文,当时即普遍利益众多群生,感应灵验的事迹也非常多。于是,此一斋法胜会日渐广为流传盛行,而致倍极隆盛。这便是「水陆法会」启建的最初开始。由上整体看来,详细审思「水陆法会」的仪法精神,其实也就是阿难尊者「施食」法门所蕴涵的意义啊!
【注:窃】私也。自谦之词,谦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。
陈隋之间,此法暂隐。至唐高宗咸亨年中时,则有西京法海寺。英禅师者。因梦中往泰山府君所,为演法事。后过旬日,独坐方丈。见一异人,衣冠甚伟。前来告曰,弟子向于府君所,窃覩尊容。且知慈德,及物甚多。弟子闻世有水陆大斋,可以利沾幽品。其文是梁武所集。今大觉寺吴僧义济得之,久寘巾箱,殆欲蠹损。愿师往求之。以来月十五日,如法修设。英公许之。寻诣大觉,果得其文。遂克日依法修斋。既毕。复见向异人,与徒属十数人来致谢曰。弟子即秦庄襄王也。
【译】:梁朝之后,到了陈(557~589)与隋朝(581-618)之间,「水陆法会」的流传,暂时衰隐。直到唐朝高宗咸亨(670~673)年中时,则于西京法海寺,有一位英禅师,因于梦中前往泰山府君宫殿开演法事。过了十天,当独自安坐于方丈室时,忽见一位衣冠穿着非常盛伟的神异之人,前来表白说:「弟子之前于泰山府君宫殿,亲自得见禅师尊容,而且感知您的慈悲胜德高超,恩及万物。因弟子听说世间有『水陆大斋』的法会,功德殊胜,可以利益幽冥众生;其仪文是梁武帝所集撰,于今为大觉寺的吴僧义济所收藏,然而因久置于小经书箱中,几乎要被蠹虫蛀蚀损坏了。恳愿禅师前往大觉寺求取『水陆仪文』,而于次月十五日,依仪如法修设『水陆大斋』法会。」
英禅师听后,便答应了。不久便亲自拜访大觉寺,果然求得该「水陆仪文」。于是就按约订之日,依仪法而修建「水陆大斋」法会。当法会圆满之后,又再见到以前那位异人,并带领了随从徒属十多人,一起来向英禅师致谢说道:「弟子就是从前秦国的庄襄王啊。」
【注:英禅师】《佛祖统纪》:「咸亨二年,沙门义净,自南海附舶,往西竺求经 ○西京法海寺神英禅师,获吴僧义济所藏梁武水陆斋仪,依法修设,感秦庄襄王张仪陈轸列国君臣见形致谢。」(T49n2035_p0368a10)
【注:泰山府君】世俗称为「泰山神」或「东岳大帝」,统辖五岳及天下名山。(※ 即《会本》「请下堂」中第二席首位「东岳天齐仁圣帝」。 p.228 第5行)。
【注:寘】同「置」。即放置、装置之意。
【注:巾箱】古时装头巾或书卷等的小箱子。(小版本的古书,因形积小,可置于巾箱中,便于携带,故名「巾箱本」。今之刊印小本,谓「巾箱本」。)
又指其徒曰。此范睢。穰侯。白起。王翦。张仪。陈轸。皆秦臣也。咸坐本罪,幽囚阴府。昔梁武帝,于金山设此斋时。前代纣王之臣,皆免苦得脱。弟子是时亦暂息苦。但以狱情未决,故未得脱。今蒙吾师,设斋忏罪。弟子与此辈,并列国君臣。皆承善力,将生人间。虑世异国殊,故此来谢。言讫而隐。
自是英公,常设此斋。而天下遵行之者逮今尤盛。凡世之人,有欲息灾除病者。欲求愿乞福者。欲资粮来报者。欲升度先亡者。未尝不以是为先务焉。
【译】:又指着随行徒从而说:「这几位就是范睢、穰侯、白起、王翦、张仪、陈轸,他们都是我秦国的文武大臣。都因各自本身所造的罪业,幽囚于阴间地府中。之前梁武帝于金山寺修建『水陆大斋』法会时,古代纣王的诸臣属,都因法会功德而得以脱离罪苦;弟子当时虽也蒙恩而得暂时止息苦难,但由于案情罪刑尚未确定,所以无法完全脱罪免苦。于今幸蒙禅师慈悲,设此大斋法会度众忏罪,弟子与诸臣等,以及诸列国之君臣,均得同承圣恩功德善力,将脱罪而投生于人间。惟恐新生之世代有异、国土各别,无法亲报深恩,故特于今日同来拜谢!」说完,便都隐化不见了。
从此之后,英禅师便常修建此「水陆大斋法会」,利乐众生。而普天之下也都遵而行之,以至于今,尤为兴盛。因此,世间之人,凡有想要息灭灾难祛除疾病的、想祈求愿望或乞福的;或欲修集功德之粮以资增来世福报的、以及要超度先灵亡眷的;无不皆以此「水陆法会」为首要之务。
【注:列国君臣】列国,指古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列国。
【注:列国君臣】列国,指古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列国。
矧经有云,施诸鬼食,便能具足无量福德。则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功德,等无差别。信乎施鬼趣之食,既同供佛。亦应同彼三乘,及余五趣。然则即此一食,普沾法界,平等广大,事尽理到。如南岳禅师所谓。上供十方佛,中奉诸圣贤,下及六道品,等施无差别,即此义也。
【译】:况且,经中有说道,施食于诸饿鬼众,便能具足无量的福德;并且就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的功德一般,相等而无差别。诚然如是,施食鬼趣众生,既然等同供养诸佛的功德,那么便也应等同于奉供三乘、乃至及于其余五趣。因此之故,即于此所施之一「食」,便能周遍普沾尽法界,平等而广大,事皆尽情而理全周到。诚如南岳慧思禅师偈云:「上供十方佛,中奉诸圣贤,下及六道品,等施无差别。」也就正是这个意旨了。
【注: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功德】《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》:「阿难!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,常以此密言及四如来名号,加持食施鬼,便能具足无量福德,则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功德,等无差别,寿命延长,增益色力,善根具足。」(T21n1313_p0465b04)
【注:上供十方佛,中奉诸圣贤,下及六道品,等施无差别】《佛祖统纪》:「六道斛 净名经云:以一食施一切 (言一切则全收六道),供养诸佛及众贤圣,然后可食。 南岳随自意三昧云:凡得食应云,此食色香味,上供十方佛,中奉诸贤圣,下及六道品,等施无差 (…不齐也)别。 天台观心食法,鸣钟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,次出生饭称施六道,此皆等供十界。即是今人施六道修水陆供之明证也。 述曰:… 若大乘行人,圆观法界,则当依净名经中义。… 若依出世法,用平等心修无碍供,则当仰观净名、南岳、天台三处之文,则理无不在。…」 (T49n2035_p0322a04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