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-
第八悭惜加毁戒。若佛子。自悭。教人悭。悭因悭缘。悭法。悭业。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。随前人所须,一切给与。而菩萨以恶心瞋心。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。有求法者,不为说一句一偈,一微尘许法。而反更骂辱者。是菩萨波罗夷罪。
【译】:第八重戒即是「悭惜加毁戒」。若身为佛子,不论是自己悭悋不施而反加打骂毁辱他人、或是教令别人悋惜不施而加毁;或初萌一念悭心为因、鄙悋之心助成为缘、设种种藏护为法、鄙悋加辱为业等;都是犯了「悭惜加毁」的重戒。当知,菩萨凡见一切身心贫穷不安而来乞求施予的人,都应该随其所需求而平等地尽予财施、法施。因此,如果菩萨不能普施却反而以嫌恶瞋怒之心辱骂,乃至于不肯施予区区一钱、一针一草;或者对有来求法者竟不愿为其说一句一偈、乃至些许一微尘善法;而反却更加以轻鄙辱骂,这便是犯了极恶的「菩萨波罗夷罪」!
【注:悭惜加毁】①悭,吝啬也。 ②《梵网经菩萨戒初津》:「悭惜加毁者,谓乞财求法,鄙恡不与,故曰悭惜;而反忿怒骂辱,故曰加毁。悭惜属贪分,加毁属瞋分。」(X39n0700_p0110b03)
第九瞋心不受悔戒。若佛子。自瞋。教人瞋。瞋因,瞋缘,瞋法,瞋业。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。常生慈悲心。孝顺心。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,乃至于非众生中,以恶口骂辱。加以手打,及以刀杖,意犹不息,前人求悔,善言忏谢,犹瞋不解者。是菩萨波罗夷罪。
【译】:第九重戒即是「瞋心不受悔戒」。若身为佛子,不论是自己心怀瞋怒而不原谅别人、或是教令他人瞋恚不恕;或初萌一念瞋心为因、怨雠境现助成为缘、巧设种种打骂方式为法、瞋心污辱为业等;都是犯了「瞋心不受悔」的重戒。当知,菩萨应当发起一切众生本具的平等善根,而无有鬪诤之事;等视众生如子而常生慈悲之心,念众生犹父母而常生孝顺之心。因此,若菩萨反却对一切众生、乃至对一切「幻化、无情」等「非众生」,怀瞋心而恶口谩骂侮辱(口业),并加以用手扑打、刀杖割虐伤害(身业),恨意犹不能止息(意业);甚至于当所瞋怒的对象前来悔过请求原谅、乃至低声下气好言忏罪道歉,还仍然瞋恨而不肯释怀,这就是犯了极恶的「菩萨波罗夷罪」!
【注:瞋心不受悔】①《梵网经菩萨戒略疏》:「或人触犯于己,或己触犯于人。彼人知过,诚心求忏,而菩萨内怀瞋心,外现不受之相。」(X38n0695_p0716b01)②《梵网经直解》:「瞋者,谓含毒在心,发于面目,身心不宁之相。前人偶尔相触,转向求悔,而不受其忏谢。即上违佛教、下乖接引、中失本心。」(X38n0697_p0844c07)
【注:常生慈悲心,孝顺心】《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》:「慈悲者,观诸众生如保赤子,不忍伤也。孝顺者,观诸众生如己父母,不忍逆也。」(X38n0679_p0176c02)
【注:非众生】①《佛说梵网经初津》:「非众生者,有其二对。一、真化对,谓变幻化作者是也;彼虽无情,作有情想,而行瞋辱,亦犯轻垢。二、圣凡对,则诸佛圣人是也。」(X39n0700_p0112a04) ②《梵网经直解》:「非众生者,即佛乃至贤圣,或及变化人也。」(X38n0697_p0845a07) ③《梵网经记》:「释曰,…非众生者无情之物。如蹶倒骂地等。」(X38n0682_p0254c21) ④《梵网经菩萨戒注》:「乃至于非众生中,嗔心猛烈,触目违情,便生怨根于无情嗔。」(X38n0691_p0565c08)
第十谤三宝戒。若佛子。自谤三宝。教人谤三宝。谤因,谤缘,谤法,谤业。而菩萨见外道,及以恶人。一言谤佛音声,如三百矛刺心。况口自谤。不生信心,孝顺心。而反更助恶人,邪见人谤者。是菩萨波罗夷罪。
【译】:第十重戒就是「谤三宝戒」。若身为佛子,不论是自己谤乱正法毁骂三宝、或是教令他人毁谤三宝;或初萌一念邪痴之心为因、邪见助成谤事为缘、巧说种种虚假邪恶为法、务在毁谤三宝为业等;都是犯了「谤三宝」的重戒。当知,菩萨若是闻见外道及邪迷恶人口出邪语,即使只是一句轻微的谤佛恶言,其音入耳便如三百利矛攒刺心中,哀痛难忍;更何况是自己亲口反出谤言。当知,佛为人天导师,如大慈悲父,若菩萨不生敬信心、不生孝顺心,却反更帮助邪迷恶人与邪见愚人毁谤三宝,这就犯了极恶的「菩萨波罗夷罪」!
【注:谤三宝戒】《梵网经菩萨戒略疏》:「自以邪见谤乱正法。非谓毁骂之谤;设其毁骂,罪犹可悔。故戒本经,名谤乱正法戒,亦云谤菩萨藏也。」(X38n0695_p0716c07)
上来特为汝辈。宣说十重戒相。应当奉持。若能如是用心。是为善行菩萨之道。愿行具足。圣品可登。故此奉勉。切须敬谨。
【译】:以上,已特地为尔等六道佛子,宣说十种极重根本恶戒的种种相状,尔等大众应当严谨奉持无缺。如果能这样用心而坚持戒法严净身心,才是真实正确的修行菩萨道;如此广发菩提愿而精进修行,愿行具足圆满,必可亲证佛果,上登圣品之位。故谨于此奉劝勉励尔等,一定要恭敬信受而严谨奉行!
【○ 赞佛偈】
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
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
【译】:慈悲的阿弥陀佛,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;相好庄严无有能及、清净光明无与伦比。 眉间白毫柔软莹洁,宛转右旋,有如五座须弥山之大;深青色的佛眼,澄净清澈,纵广如四大海之阔。
而且阿弥陀佛的常光遍照,于圆光中化出无量无边的化佛;还有众多的化菩萨,也同样是无量无边。 由于因地广发四十八愿度化众生,如今愿满而成就佛果,故以九品莲花接引所有念佛众生,同渡生死烦恼苦海而往生清净极乐的净土。
【注:赞佛偈】①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:「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。阿难当知,无量寿佛身,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,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;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,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,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。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,于圆光中,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;一一化佛,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,以为侍者。」(T12n0365_p0343b16) ②《阿弥陀经注》:「『阿弥陀佛身金色。相好光明无等伦』阿弥陀佛,总举法报化三身也。身金色,单指报身也。相大而好小。无等伦者,无可为比也。 『白毫宛转五须弥。绀目澄清四大海』此于无可比中,强作比譬也。两眉中间白毫,八棱中空,宛转右旋,其大如五座须弥山也。 绀,青也。四大海,言其大也。皆指报身也。『光中化佛无数亿。化菩萨众亦无边』化佛有大小,大者千尺小者丈六。每一化佛,有二化菩萨为侍者,左观音右势至也。病中人往生时,所见接引之佛,即此化身也。『四十八愿度众生。九品咸令登彼岸』九品,指莲花品数也;于上中下之内,各各开出上中下,故成九品。彼岸,成道之地也。」(X22n0432_p0908a23) ③四大海:指有情众生之身体。有情之身由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所组成,犹如苦海,故称四大海。宋朝择英法师作赞佛偈:「阿弥陀佛身金色,…九品咸令登彼岸,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。」偈中之「五须弥」乃指众生由五蕴色心相聚而成之我慢山,高如五须弥;「四大海」则指由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所组成之身,为一切苦之本。阿弥陀佛以白毫相光宛转于众生五蕴须弥我慢之山,令众生破除八万四千烦恼,去除我、法二执;又以绀青慈目照见众生,令悟四大皆空,苦海澄清,归于极乐。〔净业纲要(灵源)〕 (佛光大辞典)
南无西方极乐世界 大慈大悲 阿弥陀佛
南无阿弥陀佛 (为六道念佛千声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