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27日星期四

08《第八 为下堂说冥戒》注释浅译(04)

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

-【◎ 为六道行「大乘忏悔法」 】-
汝等六道一切灵。已能归依三宝,为佛弟子。更当进求菩萨大乘戒法。永为成佛之本。
但以汝辈,无始而来,经历诸趣。罪业重积,能为遮障。
今为汝辈。依大乘门,行忏悔法。俾身心光洁,方堪纳戒。
【译】:尔等六道一切群灵,于今已经归依三宝,成为真正佛弟子。则更当进一步求受大乘菩萨戒法,一受永受而永远为成佛的根本。
  但由于尔等群灵自无始以来,历劫生死沉沦诸趣之中,所造罪业累积深重,因此能形成种种遮阻障碍。
  故今为尔等群灵等众,遵依大乘法门,先行忏悔之法。以令身心光明洁净,才堪能纳受大乘菩萨戒法。

言忏悔者,如天台圣师之言曰。要须知忏悔名。知忏悔处。知忏悔法。知忏悔位。忏悔名者,梵语忏摩。此云悔过。若投诚三宝。悔过首罪,是为知忏悔名也。
【译】:说到「忏悔」,诚如天台智者圣师所说:必须要清楚知道忏悔的名称意义、知道忏悔的究竟处、知道忏悔的方法、知道忏悔的位趣。所谓「忏悔」的名称意义,梵语称作「忏摩」,汉语称为「悔过」。如果能归敬投诚于三宝之前,自首告白而悔改过错,这才是真正明白忏悔的意义。
【注:忏悔名、忏悔处、忏悔法、忏悔位】请参考《金光明经文句•释忏悔品》(隋天台智者大师):「此经专以忏悔当品。今先释名。忏者首也,悔者伏也。次明忏悔处者。… 故普贤观云:端坐念实相,众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,我心自空罪福无主。是名大忏悔,是名庄严忏悔,是名无罪相忏悔。无罪相者,此约空为处也。… 行人若识此意,先当求觅法性道理为忏悔处也。次明忏悔法者。法为二种,一正法、二助法。…四明忏悔位者。」(T39n1785_p0059a08

忏悔处者。普贤观经云。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。我心自空,罪福无主。依此观心,知罪实相。是忏悔处也。
【译】:而忏悔的究竟处,如《普贤观经》中所说:若要忏悔的话,应该端正安坐,一心专念「实相」,自能了然无我心空,则所谓的罪与福,也即都是空性而无主宰、无有实体。能遵依此法而观心,才能真正了知罪业性空之实相,这才是真正的忏悔究竟之处。
【注:忏悔处】《金光明经文句》:「此经专以忏悔当品,今先释名… 次明忏悔处 … 归依处者,即甚深无量法性也。为是义故须识忏悔处也。故普贤观云:端坐念实相。众罪如霜露。慧日能消除。我心自空罪福无主。是名大忏悔,是名庄严忏悔,是名无罪相忏悔。无罪相者,此约空为处也;庄严忏悔者,约俗谛为处也;大忏悔者,约中道为处也。行人若依法性为忏悔处者,高出一切诸处所也。行人若识此意,先当求觅法性道理为忏悔处也。」(T39n1785_p0059b05

忏悔法者,有事有理。理者、正观。事者、助道。正观者、即观法性。法性者、诸法实相也。助道者、身旋礼。口读诵。心策观。正助合行,是忏悔法也。
【译】:至于忏悔的方法,则分有「事忏」与「理忏」。所谓理忏,才是正行的观法;事忏,只是资助道行的方法。理忏的正道观法,也就是体观法性;而法性,就是一切诸法空寂、真如实相之性。而事忏的助道之法,则是遵依仪法而旋身行礼、口中读诵经文、专心策励正观。能综合正观与助行而相辅相成,这才是真正的忏悔之法。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