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-
-【◎ 广为六道开示「归依一体三宝」 】-
法界六道含灵。已能圆发大心,得决定信。今当为汝仰依圣教。委释一体三宝之相。俾知圣凡同具。次当正示观心三宝之法。俾知修性互融。
【译】:法界六道一切含灵闻上述法要,已都能广发圆妙大心,得决定不疑之深信。于今当再为尔等群灵,仰遵如来圣教而详细说明「一体三宝」的体性相状,以令尔等了悟此性体为圣凡所同具。然后再正举明示「观心三宝」的方法,令大众悟知事修与性体互融无碍。
【注:含灵】同于含识,含生,有情等。《大宝积经》三十八曰:「假令三界诸含灵,一切变为声闻众。」
【注:一体三宝之相】①《涅槃经疏私记》:「经云三宝性相者。三宝之性,即是一体三宝之相,即是别体,故云性相也。」(X37n0660_p0099a04) ②《释门归敬仪护法记》:「谓四位三宝之相状,随众生机见而立也。言一体者,乃众生本具之妙性也;因迷成识,故谓一体。…」(X59n1094_p0439c07)
【注:修性】①依修行始能成就者,称为修;不待修行而本来具足者,称为性。性乃不变之本体,修为随缘变化之作用。(佛光大辞典) ②性修不二门:天台宗之观心法门「十不二门」之第三。修治造作之功,称为修;本有不改之体,称为性。性德即众生剎那之一念,本来自尔具足。然众生偏于妄情,迷而不觉,故藉修门以显德,除去妄情,使本具性德,彻照三千之法。一念性德具足三法,性虽本尔;藉智起修,由性发修,由修成性。性修本体不二,如水与波,相虽不同,实为一体。(佛光大辞典) ③修谓修治造作,即随缘变造之事也。性谓本有不改,即真如不变之理也。性德不出色心,修德莫非三观。今示全性起修,则诸行无作;全修在性,则一念圆成。是则修外无性,性外无修,互泯互融,故称不二。此之不二,不出一念。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。(泯,绝也、亡也。论性,则修全在于性,性外无修,修泯亡也;论修,则性全在于修,修外无性,性泯亡也。融即圆融,性不碍修,修不碍性;性即是修,修即是性也。) (三藏法数)
此三归者,通发一切戒品。及诸出世善法。故不同十善之旧法也。
言归者,归以反还为义。反邪师而还事正师。此归于佛也。反邪法而还修正法。此归于法也。反九十五种外道,而还从于三乘正行之侣者,此归于僧也。
言依者,依以凭为义。凭心灵觉。得出三界,是依于佛也。凭佛所说法。得出三界,是依于法也。凭三乘之侣。得出三界,是依于僧也。
言三宝者,此佛法僧,可尊可重,故名宝也。而有事有理。事者,住持三宝也。理者,一体三宝也。
【译】:所谓「三宝」,诚如天台智者圣师所说:佛未出世之前,世间只有转轮圣王「十善法」的教化而已。自佛陀悟道初成正觉,首先为提谓长者开示教授三归依法,教令悔舍邪道而归依正道,以此作为进入圣道的最初根本。
此「三归依」法,为佛法之本,并会通开发一切戒种品类,以及种种出世的善法,所以不同于以往世间的「十善」旧法。
所谓「三归依」的「归」,是以「反邪归正」为意旨。也就是说,反离邪师而还归奉事正师,这就是「归于佛」;反弃邪法而还归修学正法,这就是「归于法」;乃至反离九十五种邪师外道,而还归遵从修行三乘正道的僧侣,这就是「归于僧」。
至于「依」,则是以「依凭」为意旨。依凭本心灵妙觉性,而得出离三界火宅,这就是「依于佛」;依凭佛所教示的正法,而得出离三界,这就是「依于法」;乃至依凭三乘之正信僧侣而得出离三界,这就是「依于僧」。
而所以总称为「三宝」,则是因为「佛、法、僧」三者,至高无上而值得钦敬尊重,所以名之为「宝」。然而,所说的「三宝」还分为「事相」与「理体」两种。就事相上说,指的是「住持三宝」;而就理体来说,则是「一体三宝」。
【注:三归】《法界次第初门》:「如来未兴于世,尔时已有十善之化,是为世间旧善,岂有三宝之可归。大圣初成正觉,方因提谓长者,开授三归之戒,翻邪归正,以为入圣之根本。…佛法以此三归为本,通发一切戒品及诸出世善法,岂同十善之旧法耶。…一归依佛…归者以反还为义,反邪师还事正师,故名归;依者凭也,凭心灵觉,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也。…二归依法…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,故名归;依者凭佛所说,法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。…三归依僧…归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,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,故名归;依者凭心出家三乘正行伴,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。」(T46n1925_p0670b07)
【注:提谓长者】《学佛群疑》(圣严法师):「初成佛道的释迦世尊,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,便对两位在家弟子,商人提谓及婆梨迦说: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未来比丘僧。唯有三归具足,才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。」
言住持者,佛在世时,树王得道为佛宝。说四谛法为法宝。度五比丘为僧宝。佛灭度后。范金合土,纸素丹青为佛宝。黄卷赤牍,三藏圣教为法宝。剃发染衣,绍隆佛化为僧宝。此三住世不绝,故曰住持三宝。
然一切像,即是真身。经典所在,是佛舍利。今时凡僧,亦能荷负正法,为世福田。是亦所归之处也。
【译】:所谓「住持三宝」,就是指佛陀在世时,于菩提树下悟道证果而为「佛宝」;之后所说「苦集灭道」四谛法即为「法宝」;而所度化的憍陈如等五位比丘,即是「僧宝」。而于佛灭度之后,则以金铸、泥塑,或素纸、颜料彩绘之佛像为「佛宝」;而以黄纸朱牍,经卷所记载的「经律论」三藏圣教为「法宝」;并以依制剃除须发、着染色衣,绍承佛种弘隆教化的出家众为「僧宝」。由于此三宝常住世间,护持佛法不令断绝,所以称为「住持三宝」。
然而应知,凡一切诸佛尊像,即是佛之真身;而经典所在,即是佛的法身舍利;而当今出家僧,也能荷担如来家业弘扬正法,为世间之福田;因此,也是众生所应归依之处!
【注:住持三宝】《金光明经玄义》:「料简三宝者,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,转生灭四谛法轮为法宝,度陈如等五人,先得眼智明觉者为僧宝。由是三宝故到于今,即有相从三宝者,此乃阿含中所明阶梯三宝。」(T39n1783_p0004c05)
【注:范金】范,指铸造器物的模型;《集韵•范韵》:「范,模也」。 金指金属、合金之类。
【注:黄卷赤牍】①牍,古用以书写文字之木片;亦指文书、书籍。 ②【黄卷赤轴】又云黄纸朱轴,谓佛之经典也。案写经典用黄纸,盖准于唐代之黄敕,一为尊之,一为防虫害也。《维摩经垂裕记》曰:「唐贞观中,始用黄纸,写敕制焉。…比用白纸多有虫蠹,… 宜用黄纸。」《华严演义章》曰:「言黄卷赤轴者,今大藏经卷是也。」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凡僧】未证圣果之平凡僧。(佛光大辞典)
言一体者,以实相慧。觉了诸法。非空非有,亦空亦有,双亡双照。三智圆觉,名为佛宝。所觉法性之理。三谛具足,名为法宝。如此觉慧。与理事和合,名为僧宝。
【译】:至于所谓「一体三宝」,则是以实相真慧谛观,了悟一切诸法,并非断灭的「空」、也非真实的「有」;但却也是空性的「空」、缘起的「有」;进而双亡「空、有」两边不取,同时双照「空、有」两边不舍;如此而「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」三智圆满觉了,故名为「佛宝」。其所觉悟真如法性之理体,「空、假、中」三谛圆融具足,故名为「法宝」。而如此圆妙的觉了真慧,圆融理事而和合一如,则名为「僧宝」。
【注:三智圆觉】《金光明经玄义》(智者大师):「如是观者即是一心三智。即空是观照般若一切智,即假是方便般若道种智,即中是实相般若一切种智。是三智一心中得,即空即假即中,无前无后,不并不别,甚深微妙最可依止,是为观心三般若金光明。」(T39n1783_p0008b23)
【注:法性】指诸法之真实体性。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。又作真如法性、真法性、真性。又为真如之异称。法性乃万法之本,故又作法本。(佛光大辞典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