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27日星期四

08《第八 为下堂说冥戒》注释浅译(07)

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 (田果彦)

从无间业,上至圆教等觉。位位皆有三障烦恼头数。结业流类。苦报等差,该亘凡圣。故五十校计经云。齐至等觉,皆令忏悔,正此义也。
夫二死已亡,三惑永断,唯佛一人。自余圣贤,尚须忏悔,况六道乎。
【译】:由上可知,下从受无间地狱苦果的恶业众生起,上至「圆教」等觉菩萨为止,其间每一位阶,都各分别有三障所起的无尽烦恼(起惑),以及由诸烦恼结生种种品类之业垢(造业),并依业轻重而受等差各别的苦报(受苦);涵盖九界的圣凡众生都是如此。故《五十校计经》所说:「即使齐至『等觉』位,悉皆令其忏悔」,就正是这个意思。
  须知,能够尽灭「分段、变易」两种生死,而永远断除「见思、尘沙、无明」三种惑障,唯有「佛」一人。自「佛」以下的诸圣众贤,尚且都须要忏悔,更何况是沉沦六道的众生呢!
【注:三障】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:一、烦恼障,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。二、业障,五逆十恶之业。 三、报障,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。见涅槃经十一。  【又】一、皮烦恼障,三界中之思惑也。贪瞋等之惑,对于外之六应而起。如皮之在身外。 二、肉烦恼障,三界中之见惑也。断见常见等皆属于内心之分别者。如肉之在皮内。三、心烦恼障,根本无明也。由此无明惑迷真心而妄起,故名心烦恼障。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烦恼头数】头数,谓头绪数量。《圆觉经略疏》:「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: 由前心息相依息调心净,故了知心中生住异灭,麁细妄念本末分齐头绪数量。」(T39n1795_p0573b26《金光明经文句记》:「此三喻于法身智断,俱未究尽俱须忏也。…下从造无间业者上至圆教等觉,故云位长。位位横论,各有三障烦恼头数,结业流类,苦报等差,故云义广。古人何为但在凡夫。…大师本以三昧总持说忏悔位,该亘凡圣,自然与彼校计经合。」(T39n1786_p0115b03) 《圆觉经》:「若诸众生,修于禅那先取数门,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,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。」 (按:谓心中了知念头之来龙去脉,头绪纷烦,数量无尽。)
【注:二死】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。一切众生,在三界六道中,由于善恶业所感,其寿命皆有分限,其身形皆有段别,故其生死,名分段生死;三乘圣者,已断见思惑,了分段生死,但因修道的结果,迷想渐灭,证悟渐增,此迷悟的迁移,每一期皆不同,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,恰如一度生死,其变化神妙莫测,不可思议,故名变易生死,或不思议变易生死。(佛学常见词汇)
【注:三惑】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。 见思惑是凡夫的惑,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,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,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,如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是,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,即能证得阿罗汉果,出离三界; 尘沙惑是菩萨的惑,菩萨化度众生,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,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,故名尘沙惑; 无明惑系根本无明,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,断尽即成佛。 此三惑中,见思为粗,尘沙属于中等,无名为细,其性质各不相同。(佛学常见词汇)

我今奉为六道一切灵。依大乘经忏悔之法。对三宝前,发露忏悔。行忏悔者,身心清净。念念之中,得见普贤菩萨,及十方佛。宜各至心,随我所说。
【译】:因此之故,我(法师)谨于今奉为尔等六道一切群灵,遵依大乘经教忏悔之法,恭对三宝之前,各自发露表白所犯罪过而衷心忏悔。凡至诚行忏悔者,身心必得清净;故于念念之中,得以亲见普贤菩萨,以及十方诸佛。故尔等六道群灵众,都应各以至诚之心,听随我所教示而宣说。
【注:发露】谓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。天台四教仪:「如是五逆十恶及余一切,随意发露,更不覆藏,毕故不造新;若如是则外障渐除,内观增明。」(佛光大辞典)
【注:得见普贤菩萨,及十方佛】《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》:「行此忏悔者,身心清净不住法中,犹如流水。念念之中,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。时诸世尊,以大悲光明,为于行者说无相法。行者闻说第一义空,行者闻已,心不惊怖,应时即入菩萨正位。」(T09n0277_p0393a01

【○ 为六道行忏悔法
我弟子六道灵等,至心忏悔。
一切业障海,皆从妄想生。
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。
众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
是故宜至心,忏悔六情根。
【译】:我弟子六道群灵等众,谨以至诚恳切之心忏悔;
    所有一切深广如海之业障,皆是从一念妄想而兴生;
   若要真心行忏悔,便应端身正坐一心专念「实相」空性;
   则所有众罪如冰霜露水,因空智慧日之朗照而悉皆消融尽除;
    因此之故,应当至诚恳切,衷心忏悔六根所造诸恶业。
【注:忏悔六情根】《四明尊者教行录》:「故忏眼根罪时,即见诸佛常色。次忏耳根罪时,即闻诸佛妙音。乃至忏悔意根,即悟剎那住处三身一体四德宛然。以要言之,一切罪相无非实相。故正助合行,如目足相假。岂独灭罪,即能证真。故六根忏悔若成,六根清净可获。若不以圆观为主,则不名大乘忏法。纵能灭罪,止免三涂。纵能生善,不出三界。」(T46n1937_p0869b05
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