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28日星期四

04《第四 行供上堂法事》注释浅译(07)

-《水陆仪轨会本》注释浅译 (田果彦)

【◎五席】
一心奉供。尽虚空,徧法界。十方常住,诸声闻僧。并诸眷属。
惟愿不违本誓。安住道场。是日今时,受兹供养。
【译】:至诚一心敬奉供养,尽虚空、遍法界十方常住一切诸声闻僧,及诸眷属。
    恭敬祈愿十方常住一切诸声闻僧等,无违本誓愿力而安住于「水陆大斋胜会」道场,于是日今时,纳受大众诚心之供养。

○初度五人僧宝始。世尊高弟饮光伦。  灵山一会实多徒。万二千人无学侣。
○须跋陀罗居最后。五时闻法数难知。  已过众声闻。三藏遗言俱结集。
○十六真人亲受嘱。未来为世福田师。  十方常住圣贤僧。于此一时俱奉供。
 请对照于「请上堂」中第五席之原文p.97 ~ 98,及其中之【注】。)
【译】:释尊成道后,先至鹿野苑初度憍陈如等五人,此五比丘即为「僧宝」之始;接着又度化了摩诃迦叶(饮光)等十位特别卓越的弟子。而于灵山会上闻法弟子,更是多不可数,大比丘众就有一万二千人,都是诸漏已尽、无复烦恼的无学阿罗汉。
    而于佛陀入灭前,须跋陀罗是最后受度的弟子,(也证得阿罗汉果);总于五时之中,闻法受教的学地、无学地声闻众,实在众多而难以计数。至于佛陀涅槃后,诸阿罗汉便集会诵出佛之遗法,而结集经、律、论三藏。
    佛陀涅槃时,曾亲自以无上法付嘱十六大阿罗汉,令其护持不灭;同时敕十六大阿罗汉住世,好让后世众生得以师事供养而种大福田。凡此所有十方常住一切诸声闻圣贤僧,我等大众于今皆至诚敬奉供养。
【注:十六真人】《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》:「佛薄伽梵般涅槃时,以无上法付嘱十六大阿罗汉、并眷属等。令其护持使不灭没,及敕其身与诸施主作真福田,令彼施者得大果报。第一尊者名宾度罗跋啰惰阇,第二尊者名迦诺迦伐蹉,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托迦。如是十六大阿罗汉,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脱等无量功德。」(T49n2030_p0013a03

伏以人分七方便,自加行至于停心。位列四沙门,由无学讫于见道。
是皆知苦断集,带果行因。为析法之权根,会人空之真理。
至若证已办地,入大乘门。其所学般若同,是故与菩萨共。
内秘大心之行,外闻佛道之声。既皆为贤圣之僧,故应受人天之供。
【译】:声闻于见道之前,修行位阶分为「七方便位」;上自「四加行位」(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),至于五停心、别相念、总相念之「三贤位」。而于见道之后,则位列「四沙门果」(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),其修行位阶上自无学(断三界见、思惑尽,真谛之理究竟,无法可学)之「阿罗汉」以至于初见道(断三界见惑,而见真空之理)之「须陀洹」。则位列四沙门中之「示道沙门」如无学声闻舍利弗尊者,常能随佛转法*轮、说法示道、或「命道沙门」如阿难尊者,虽居学位,而同无学多闻,闻持具净戒禁,以戒定慧为命,修行位阶则上自无学阿罗汉以至于初见道之须陀洹。
    声闻皆已了知生死果报之「苦」,而断除了招「集」此苦果之烦恼恶业;或位于初果而修二果的因行,或者带于二果、三果,而更进修三果、四果的因行。由于分析五蕴诸法皆无实体,而归于偏真的空理,因此是属于方便权乘的根机;体会了「人空」的真理,(悟知身为五蕴假和,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),故无人我之执。
    乃至若已断尽烦恼、三界结尽而证入「已办地」,再进而发菩提心回小向大,入于大乘之门;则其所修学之般若,即同于大乘,因此,实在是与菩萨一样的。
    此等声闻众,内则密修大菩提心愿的度生之行,外则现声闻身而从佛闻法受教。既然都是发大心的贤圣僧,当然应该受到人天的礼敬供养。
【注:七方便】声闻入见道以前之七位。又称七贤位、七加行位。分别为:五停心观、别相念住、总相念住、暖法、顶法、忍法、世第一法。(佛光大辞典) ﹝亦名七贤,出天台四教仪集注﹞ 方,谓方法。便,谓便宜,犹善巧也。谓一切众生,欲出三界,断除烦恼惑业,而证真空涅槃之理,必先以此七种法门,而为方便也。
 〔一、五停心〕,停,止也,住也。心,即虑知心也。谓众生多贪者,以不净观治之。多瞋者,以慈悲观治之。多散者,以数息观治之。愚痴者,以因缘观治之。多障者,以念佛观治之。修此五法,能止住五种妄心,故名五停心。(因缘观者,谓观十二因缘也。)
 〔二、别相念〕,别,谓各别。相,谓行相,念,即观也。谓四念处,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。四种行相,各别不同,故名别相念。
 〔三、总相念〕,总相者,以身受心法,四种一念俱观。如观身不净,则知受心法皆不净。乃至观法无我,则知身受心亦无我,故名总相念。
 〔四、暖位〕,暖者,从喻立名。以前别相、总相、念处观于四谛之境,能发相似之解,伏烦恼惑,得佛法气分。犹如钻木求火,火虽未现,先得暖气,故名暖位。(四谛者,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也。相似解者,谓于真空之理,虽未真证,已有相似之解也。)
 〔五、顶位〕,顶者,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,转复增胜,定观分明,在于暖位之上。如登山顶,观望四方,悉皆明了,故名顶位。
 〔六、忍位〕,忍者,忍可也。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,增进善根,于四谛境,堪忍乐欲,故名忍位。
 〔七、世第一位〕,世,即世间也。谓修四谛行,至此渐见法性,将入初果,虽未得于圣道,而于世间称为第一,故名世第一位。(初果,即须陀洹果也。)(三藏法数)
【注:四沙门】①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,即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。初果须陀洹,华译为入流,意即初入圣人之流;二果斯陀含,华译为一来,意即修到此果位者,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,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,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;三果阿那含,华译为无还,意即修到此果位者,不再生于欲界;四果阿罗汉,华译为无生,意即修到此果位者,解脱生死,不受后有,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。(佛学常见词汇) ②种沙门:一胜道沙门,佛与独觉自能觉者。二示道沙门,如舍利弗说法示道者。 三命道沙门,如阿难以戒定慧为命者。 四污道沙门,犯重之比丘,律云摩诃罗,谓老比丘喜盗他物也(犯戒而滥受他之信施)。见俱舍论十五。【又】一胜道沙门,禀佛出家,能灭烦恼而证胜道者。二说道沙门,已断惑证理,能宣说正法,使众生入佛道者。三坏道沙门,坏梵戒行恶法者。四活道沙门,能调伏烦恼,勤修诸有之善法能使智慧之命根生长者,即前之命道沙门也。见瑜伽论二十九。(佛学大辞典)
【注:带果行因】《四教仪集解》云:「四念处云:声闻带果行因,缘觉望果行因。以由声闻带于初果,行二果因;二果、三果亦如是说。缘觉修行,不立分果,所以望果而行其因。」(X57n0976_p0569c06

惟愿妙堪佛嘱,熟此方震旦之缘。允副凡情。受兹日檀那之供。
密回慧照。俯运悲怀。冀普度于迷流。俾咸登于乐土。
故我一心,归命顶礼。
【译】:恭敬祈愿十方常住一切诸声闻僧等,普发胜妙大心而堪受佛之嘱咐,教化众生,熟于中国度化众生之缘;并为利乐有情,慈允顺应凡间群生殷诚之情,安居道场而纳受今日施主大众诚心之供养。
 复以胜根妙慧密观回照,垂示悲怀;冀望诸声闻僧等,普度生死迷流中的苦难众生,同登清净安乐之佛国净土。
    故我等大众,至诚一心归命顶礼十方法界一切诸声闻僧及诸眷属

 主法想十方诸声闻僧,悉怜斋家恳启之诚,各起慈心,默允纳受,满如请愿。)



水陸《第四供上堂》

1 条评论:

  1. 仪文中「位列四沙门」,系指「四沙门果」。 故增列其义于【注:四沙门】中,并修正【译】如上。

    回复删除